第一章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概念
1.广义的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人们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
按传输方式、按传播符号。
2.狭义的广告专指声音广播。
3.声音广播又称音频广播或广播,指通过一定的电声转换设备,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节目、供人们收听的传播媒介。
3.广告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广播节目的采编、制作、传送活动。
4.声音广播与电视广播的几种分类
(1)声音广播:
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
无线和有线无线广播,可以进行长距离传播。有线广播,无。
调频广播和调幅广播
调频和调幅调频广播特点:
具有噪音小、音质好、抗干扰强,但覆盖面小。
调幅广播即长、中、短波的声音广播。特点:覆盖范围广,但容易受干扰。
数字广播和模拟广播
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
(2)电视广播:
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
甚高频和超高频
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
地面电视和卫星电视
5.什么是数字广播,有何特点
数字广播 指采用数字技术的音频广播。
特点:音质纯正,抗干扰强,增加利用频率数,能够提供传输数据等多种业务。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1.广播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三个时期。
2.初期中的基础知识
a.英国科学家麦克韦在总结前人对电和磁的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磁波理论,并证明这种波是以光的速度向外传播的。
b.1893年西奥多•普斯卡在匈牙利将700条电话线连在一起,进行新闻广播,组成所谓的“电话报纸”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有线广播系统。
c.1895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机。
d.1906年加拿大费森登教授在美国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是人类利用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开端。
e.1920.11.2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1923年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广播电台)
f.1925 日内瓦成立国际广播联盟,决定把全世界的广播域分为15个波长。(1925年电视雏形产生)
g.90年代中期出现的数字音频广播(DAB)
3.发展时期有哪些特点
a.迅速在世界各国普遍发展起来。(数量上)
b.对外广播也迅速发展。1927年,荷兰成为世界上最早正式开办对外广播的国家。
c.调频电台出现。1935年安蒂文•H•阿姆斯唐发明调频广播后,调频广播电台开始出现。
4.繁荣时期有那些特点
a.技术进步。60年代后,广播的技术手段迅速发展,收音机日益小型化,成为“随身听”。
b.立体声。
c.网络广播异军突起。
d.趋向“榨播”。
5.电视产生发展经历的时期
a.诞生期-
1)无限“电视之父”:在电视发展史上,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利用尼普库原理在1925年制造了第一台电视机的雏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
2)1935年英国广播公司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服务社。
3)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BBC),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b.发展期限-
1)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50年代末美国首先出现有线电视。
2)出现了NTSC制、PAL制和SECAM制三种制式并存的局面。
6.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阶段
a.通讯卫星的特点是传送距离远、环节少、投资少、质量高、信息容量大。
b.有线电视即“电缆电视”,它是通过电缆把电视节目传送给用户的电视广播系统。
有线电视首先出现于美国,电视特点是频道多、信息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图像清晰稳定。
第三节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1.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a.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1923年1月美国人E.G.奥斯邦在上海开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b.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诞生。
c.1927年3月,上海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私人经营的广播电台,即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2.新中国的广播事业
a.1940年12月30日,中共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XNCR.成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b.1949.6.5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从此广播电台与新华社分开,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
c.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d.1950年4月正式建立对外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
e.新闻总署于1950年4月公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f 1978年5月“北京广播电台”正式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
g.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调整了广播事业发展政策,确定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
h.1984.4.8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试验通讯卫星,并进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送试验。
i.1986.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国家级专业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
j.1993年实行电视节目栏目化《东方时空》、《焦点访谈》
k.1996.12.16数字音频广播在广东省佛山广播电视中心试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的数字化已揭开了序幕。
l.1997被广大观众誉为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
m.香港回归的72小时直播创造了我国电视直播的时间新纪录。
n.“直播范例”指的是三峡工程的直播
在事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时,广播宣传工作也有进展。其主要表现为
Ⅰ、重新确定了广播“自己走路”的方针,逐步增加自采自编的稿件。
Ⅱ、围绕更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节目系统、时间布局,丰富节目内容。
Ⅲ、坚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业务建设方针,在广播上改革。
Ⅳ、完善电台的办台体制和节目的管理、运作机制。
18.我国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a.我国电视事业发端于1958年。同年9月2日正式开播。
b.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c.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国家级专业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
第四节我国港、澳、台的广播电视业
1.香港的第一个电台:1928.6.30 香港广播电台
目前香港的3家广播电台:香港广播电台(香港电台),商业电台(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新城电台。1998香港电子传媒的公信力评估为:香港电台第一。
2.香港目前的六家电视台:亚洲电视有限公司(ATV)、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台或港视TVB)、卫星电视、香港有线电视台、香港华侨娱乐电视广播公司(华娱)、传讯电视。
1998.3香港是世界上第一个体工商业互动式电视服务的主要城市。
3.台湾的6家电视公司:第一座-——国力教育电视试验广播电台、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视,第一家民营)、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视,CTV)、在原教育台基础上扩建的“中华电视台”、全民电视公司、公共电视台。
4.简述我国广播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广播宣传工作取得进展的表现)
我国广播宣传工作取得的主要表现有:
(1)重新确定了广播“自己走路”的方针,逐步增加自采自编的稿件,积极开发具有广播特点的报道形式。使广播成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新闻媒介。
(2)围绕更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增强了广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坚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业务建设方针。努力实施精品战略,加强深度报道和广播评论工作,有效的增强广播的舆论引导功能。
(4)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努力按广播的自身规律调整、完善电台的办台体制和节目的管理、运作机制。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
1.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的构成要素包括:发射网、传送网、接受装置三部分。
发射网发射网的重要设施是发射台。
传送网传送网主要有微波中继传送电缆传送、光缆传送和卫星传送。
接受装置分别为收音机和电视机。
2.广播的制式调频、调幅
调制-这种方式一般先用传声器将声音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然后用某种形式将它载运到高频率交变电流上的过程。
3. 电视的三种制式及几个主要国家所采用的电视制式(选择)
NTSC制:正交叉平衡条幅制。美、日、加、台。
PAL制:西欧,澳大利亚,非洲及中东,我国内地、港澳。
SECAM制:法国、独联体国家、东欧、沙特。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1.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定义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用在运载信息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的总和,从而形成一定的传播方式和相应的传播特点。
2.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要素:符号系统、传输系统、接受系统
3.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与以往的传播方式是什么关系
1)承传2)超越
a.各种符号插上“电翅膀”,同时面向大众。
b.与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步
c.便于人民接收
d.人们可以在自己选择的环境和条件下接受信息。
3)促进超越其他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a.一方面是其他传播方式也用电子技术武装自己。
b.另一方面,其他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更加注意扬长避短、独辟蹊径。
4.广播传播特点?
优点
a.快速及时,先声夺人b.广泛渗透,无远费届c.受众广泛,对象性强
d.具体形象,感染力强e广播传播表现手段的综合性f.调动图像、声音、文字手段传播信息。
弱点
a.转瞬即逝,不留痕迹b.声光符号,不易保存c.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第三节广播、电视的语言
1.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
a.便于口说耳听,即能上口又能入耳
b.符合语言规范(语音、词汇和语法、书写)
基本要求:
a.通俗易懂
*要把受众看作是肯动脑筋的人,充分估计他们的判断能力,尊重他们,和他们亲切平等地交谈。
*要和服务对象说话,而不要对他们“转文”
*运用常规句式,避免倒装句式。
*注意字音,避免误解。
b.具体形象
c.简洁明快
2.怎样理解广播、电视的语言是“规范的口语”
(一)语音(二)词汇和语法(三)书写
3.ENG和EFP
ENG:录像机和便携式摄像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体摄录机,简称“ENG”
EFP:电子现场制作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协调发展
1.电视的采录、制作设备目前电视台使用的一般都是录象机和便携式摄象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摄录机,简称“ENG”。优点:小型化的电子新闻采访设备,它把摄像机、同步系统、编码器等都装在一个轻量、便携的摄像机中。
2.EFP即电子现场制作,是对一整套适合于“野外”作业的电视设备的统称。利用EFP方式,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的现场制作电视节目,进行现场直播或录播。
第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性质
1.广播电视的一般性质是什么?
广播、电视是以新闻为主体的综合性现代化舆论工具,他们既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本身又是一种信息产业;在有阶级区分的时代,有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这就是广播、电视的一般属性或一般性质。
从历史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广播、电视一开始就适应把传播新闻作为主要任务。
虽然新闻类节目比重不大,但多安排在“黄金时间”或“整点”时间。
2.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耳目喉舌、桥梁纽带、舆论工具、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上。
具体表现:(1)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并着重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同为人民服务是完全一致的。(3)保持旗帜鲜明,生动活泼的风格。
3.名词解释:“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20世纪20年代初,广播在苏维埃试验成功时列宁用这句鲜明、简洁的比喻贴切的说明广播具有同报纸相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新闻节目办得好坏,成为衡量广播电台、电视台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职能和任务
1.广播、电视的社会职能
*传播新闻,引导舆论
*普及社会教育面向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法制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现于教育性、娱乐性、服务性节目之中。
*丰富社会文化娱乐
*提供社会服务
2.我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任务
(1)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2)宣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
(4)宣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5)广泛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6)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发表正确的评论。
(7)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3. 广播电视的社会教育职能有哪些
(1)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我国广播、电视社会教育职能中占重要地位。
(2)增进法律观念,普及法律知识,促进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广播、电视的社会教育职能除体现在教育性节目外,还越来越多的渗透在娱乐,服务性节目中。
第三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1、树立现代广播、电视新闻观念有哪些
(1)高度的时效观念
(2)为听众、观众服务的观念
(3)新闻传播活动的群体观念(相关工作人员的紧密协作-群体协作)
2、增强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
3、掌握驾驭音像的基本技能
4、树立为听众、观众服务的观念-
(1)首先需要重视听众、观众来信和电话,了解他们的呼声。
(2)其次要进行科学的受众调研工作。
(3)再次调整节目设置、改进节目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广播录音采访
第一节广播新闻采访与录音采访
1.广播新闻采访定义:广播采访是写作或制作广播新闻报道而采集新闻事实的活动。
2.广播采访的内涵
a.需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准则,包括调查研究准则和新闻价值准则。
b.按广播的特点采集新闻事实。从便于听知出发,用于发掘最重要、具体的新闻事实。
c.既要重视录音,有要重视非录音采访。
3.广播采访的类型:广播采访包括录音采访和非录音采访。
4.录音采访的定义?
a.广播采访的一种方式。
b.它采录音响是为了用来表现内容。
c.在采访过程中,运用录音也用一般的访问和观察方法。
是为运用音响表现内容、制作各种录音报道而采集音响素材和其他新闻事实的广播采访活动。
功能:独特的认识功能:注意到音响之间联系,记录详尽。有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独特的表现功能:增强叙事和再现事物的表现效果。
5.录音采访的本质特点:采录音响和运用音响。
6.录音采访的基本类型:现场录音采访、非现场录音采访。
7.现场录音的定义: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要即时进行的采集实况音响和其他新闻事实。
8. 现场录音采访的目标是什么
(1)在抓预发性事件采访质量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突发性事件现场录音采访上。
(2)在重视人物讲话和现场访问录音的同时,适当加强现场音响尤其是环境音响的采录。
(3)在广泛采录音响素材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用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典型音响。
(4)在重视录音专稿音响采录的同时,从音响精炼化入手加强录音消息的音响采录。
9.现场录音的功能:认识功能、表现功能。
认识功能意义有利于加深对于事物的认识,加深对受访人内心活动的感受和体味。
表现功能意义运用音响显然更直接、更具体、更客观。
录音采访是富于生命力的采访方式
10.非现场录音定义:不在现场进行的录音采访,多数为对特定人物的录音访问。
11.非现场录音如何进行?
取决于三个条件a.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b.提问的方式c.采访对象愿意让你知道些什么
12.录音采访的意义?
采访录音是在广播采访实践中,逐渐孕育和走向成熟的;
随着实践的增多、经验的积累,以及录音设备的精良,这种采访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
而从发展趋势看,录音采访势将成为广播采访的主导方式。
第二节新闻音响及其作用
1.新闻音响的含义:指所报道的事物和人物,以及相关事物、人物和周围环境中的声音。
2.新闻音响的存在形态
一)伴随着事物发生的音响他们本身就是新闻事实的有部分。
二)因采访活动而发生的音响?
3.新闻音响的类型: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背景音响。
主体音响:所报道的主要事物或人物发出的声音。又称骨干音响。
在运用音响的各种新闻报道中,都应当有主体音响。
环境音响: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所在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声音,表现时间、地点、条件、气氛。
又称为辅助音响(由于环境音响并不是所以报道的事物或任务本身发出的声音,在报道中往往只起辅助的作用。)
背景音响: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与报道有关联过去发生的录存的声音。
4.新闻音响的功能音响除表意功能以外,还有三种特殊功能:
a.(增强报道的)可信性
b.(增强报道的)现场感
c.(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音响的三种作用,不能等量齐关。最基本的作用是增强报道的可信性,现场感、感染力是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节录音采访的原则
1.如何进行录音采访?
a.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b.注重音响基本素质c.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控制采访
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题材的需要和题材提供的可能性。
2.注重音响基本素质
a.绝对真实b.力求自然c.捕捉特点d.尽量清晰
3. 如何做到音响的真实(如何理解音响的真实性)
本体真实:采录的音响必须是所报道的事物或人无,以及与报道内容有关联的事物或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
采录真实:坚持采录的同步性,严格按音响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发生过成采录音响。
4. 如何使采访音响自然
注意以下问题:受访人对话筒的畏惧心理;记者无意举止干扰;采访不合时宜;提问不当。
记者要善于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调动采访对象主动性的环境和气氛。
5.三原则的关系
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是录音采访的前提。
注重音响基本素质就是它的核心,而掌握采访主动权、控制采访节奏是它的保证。
6.怎样掌握广播录音的采访的主动权
熟悉采访对象;充分的先期采访;形成明确的采访意图。
第五章电视摄像采访
第一节电视摄像采访及其类型
1.电视摄像采访的概念及其特点
特点:直接性;完整性。
类型:(1)预发性事件摄像采访和突发性事件摄像采访。(预发性事件进行过程中;纯粹突发性的事件)
(2)新闻现场摄像采访和访问摄像采访。
(3)无剪辑摄像采访和现场直播摄像采访。
1.摄像采访定义:
摄像采访时电视采访主题从新闻题材出发,按一定的报道意图,以摄像机为工具,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反映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活动全过程的图像和声音的采访方式。
2.摄像采访内涵要素
a.电视采访主体b.以摄像机为工具c.在新闻现场(具有强烈“我在场”)d.记录下反映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全过程的图像和声音。
3.摄像采访基本特点:直接性;完整性
直接性摄像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任何一段都有可能成为正式播出的报道内容。
换句话说,摄像采访所摄取的素材,方圆黑白,俱已基本定型。
力求做到不拍则已、拍则必精。
完整性采访的素材都有可能被作为正式播出的新闻报道的一部分,那么每一个镜头,都要保持相对的完整性。
4.摄像采访特殊要求
一)采访主体必须身临现场
二)摄像采访受外界条件的约束大(坚持用于所当用的原则)
5.摄像采访的类型
a.按时间发生的状况划分:预发性时间摄像采访和突发性事件摄像采访
突发性事件摄像采访:指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而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
预发性:多数是有组织的活动。采访者实现可以知道活动的内容、原因、时间、地点以及有关人物的主要活动;只要做好准备,对哪些场面非抓住不可、哪些场面可以舍弃,先拍什么、后拍什么一般不难到心中有数。
b.按采访场合划分:新闻现场摄像采访和访问摄像采访
新闻现场摄像采访的三个配套成龙
a.内容配套成龙b.景别配套成龙c.拍摄角度配套成龙
访问摄像采访:这类访问的对象是人物
c.按无后期制作环节划分:无剪辑摄像采访和现场直播摄像采访
无剪辑摄像采访:在摄像采访时不关机,而通过摄像机上的录像按钮来控制拍摄的方式。
新闻现场摄像采访
第二节电视摄像采访活动的群体性
1.电视摄影采访主体:摄像采访的主体,通常是包括记者、摄像师、录音师、照明师、主持人在内的群体。
2.构成要素和职责
出镜记者的职责是:深刻领会编辑意图,选择恰当的出镜时机和环境;不失时机地进行现场访问;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新闻主题,恰如其分的进行现场解说,以及涉及相应的形体语言。
摄像师的职责:把客观事物音像按表现题材和体现报道意图的需要,精心记录在磁带上。
照明师的职责:照明师是摄像师的“画笔”,他要掌握灯光造型艺术,熟悉各种照明灯具的性能。
编辑职责:确定新闻报道的立意、内容、结构,寻求恰当的切入点,拟定采访计划和访问提纲,与受访单位和受访人接洽联系;协调摄制组各个岗位工作,保证采访计划的实施。采访结束后,负责撰写总解说词、编辑画面积后期包装,直至送审播出。
3.摄像采访主体内部的协调机制
a.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b.充分发挥记者的协调作用c.形成共识
4.如何处理与采访客体的关系
摄像采访的客体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客观实际,包括各种各样的人、事、物。
与采访客体的关系-
一)保持“平视角度”。
二)审慎选择采访环境。
三)帮助受访人设计良好的荧屏形象。
四)帮助受访人消除心理紧张。
第三节 电视摄像采访的的前期准备和先期采访
先期采访的定义及其必要性(作用)。
先期采访,俗称踩点,是在进入正式摄像采访前进行的采访,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要性:先期采访对于策划方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为设计采访方案提供依据;二是对策划方案的可行性作初步的检验,后一方面说,先期采访是对采访方案的“放大样”,可以是修改后的方案更具操作性。
先期采访的目的:完善采访计划和检验计划可行性。先期采访可以看成是正式采访前的一次“热身”。
先期采访的主要方式:先期采访同一般新闻采访没有本质的区别,几乎可以运用一切能获得有关材料的采访方式。
第四节 电视摄像采访的拍摄要求
1.摄影定义:拍摄,运用摄像机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有选择地记录事件的发生、人物言行,为制作电视新闻提供画面和同期声素材。
2.在电视摄像采访中同期声有哪些功能?
(1) 增强画面生命力和表现力 (2)丰富画面的表现手段 (3) 增强新闻的信息张力 (4)使画面组接多样化
3.电视摄像采访的双重任务是什么(拍摄任务)?既注意好拍摄画面,又认真记录声音。
4.拍摄要求
a.(恰当运用)景别
b.(审慎选择)角度
c.(巧妙运用)光线
d.(恰当运用)长镜头
4.景别:指被拍摄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是电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景别不同,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也就不同。
5.景别类型: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6.角度定义:主要是摄象机和被摄对象位置的角度。
7.角度类别:分为垂直平面角度(平视、仰视、俯视)、水平平面角度(正面、侧面、背面)
8.长镜头定义:又称多构图镜头,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地对一个事情、一个场景进行拍摄。
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清洁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
9.长镜头类别: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
固定镜头分为:用推、拉、摇、移、跟五种拍摄方式。
10.拍摄功能:记录和表现功能
11.技术上的要求:
概括为平、准、稳、匀四个字。
“平”,平行。“准”,适当位置。“稳”,不摇晃。“匀”,力求均匀。
但遇到突发实践时,在奔跑中摄影,在拥挤中摄影,这时抢拍到的画面是第一位的,平、准、稳、匀的要求就只能退居其次了。
12.电视摄像的操作的环节140
a.器材准备
b.熟悉器材性能
c.善于挑、等、抢
d.及时回放(对已经拍摄的内容进行检查,以便对内容或技术上的缺陷及时加以补救)
e.整理场记
13.什么叫采访中的“挑、等、抢”
挑: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的现场分析、判断、概括和提炼,挑选拍摄最能说明事件本质的形象——动作、神态、表情或事件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临界状态。
等:善于等待最佳拍摄时机
抢:抢拍
14.盲拍:
盲拍不是“闭着眼睛拍”,而是指在无法通过寻像器来准确调焦和构图的特殊情况下,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拍摄。
15.场记:
在文本上记录每天拍摄的主要内容、拍摄地点、姓名及其他背景材料,并在编号的素材带上记上简约的拍摄内容,为后期编辑索引
第六章广播消息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语体化的过程
在电波传送的条件下,从口语的线性传播、坚持出发体现共同体裁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个性特点的过程。
第一节广播消息及其特点
1.广播消息的定义(又称“广播新闻”)
广播消息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包括声音语言和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
2.广播消息的特点:
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区别纸媒还有:
a.取材更精粹
b.更富于传真性
c.结构更紧凑
3.如何理解取材更精粹
a.能够反应事物或事件结局或最新发展状况事实。
b.有关事物或事件发展过程关键环节的事实。
c.能够说明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的事实。
4.广播消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优势)
a.便捷的信息形态
b.广阔的反映领域
c.广泛的适用范围
d.众多的听众
5.广播消息在信息传播中的弱点
a.详尽程度和深度不如广播专稿
b.难以像报纸消息那样详细
c.直观、形象和现场感方面也不如电视新闻
第二节广播消息的种类
1.不带音响的消息
不带音响的广告消息,习惯上又称“口播消息”,一般由播音员、主持人根据文字稿播报。
2.口播消息的形态
a.动态消息
b.非动态消息
c.综合消息
d.简讯
e 广播消息
3.带音响的广播消息种类
a.录音消息
b.现场消息
c.直播消息
4.录音消息
又称录音新闻,是一种运用音响和解说词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类型。
5.音响(录音消息中的音响)
a.实况音响
b.人物谈话音响
6.现场消息
现场消息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利用现场实况音响、人物谈话录音,以及现场解说制作的广播消息。
7.现场消息的特点及其采访要求,现场消息于录音消息的异同。
特点:立足于新闻现场;着眼于增强现场感;致力于浓缩现场。
要求:
1. 全面了解基本情况,充分掌握背景材料。
2. 充分调动各种官能,敏锐捕捉现场场景。
区别:现场消息注重现场,追求现场感,不仅音响来自现场,解说词也多在现场进行。
第三节广告消息的写作要求
一则广播消息通常由导语和新闻主体构成。它的写作要求,实际上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广播传播条件下的体现。
1.广播消息的导语(如何做/基本要求)
a.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
b.尽量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
c.与新闻主题照应
2.广告消息的主体基本要求
a.用典型事实说话
b.合理配置材料
c.叙事繁简有效
d.恰当交代背景
3.广告消息的结构基本要求
a.“倒金字塔”结构
b.非“倒金字塔”结构
第七章电视新闻
第一节电视新闻及其特点
1.电视新闻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送手段,运用图像、声音、字幕等符号,对新进或正在发生、刚刚发生的事实或社会现象所作的报道,是电视中的消息体裁。
2.电视新闻特点(优劣)
优势-
一)符号的多样性
二)信息的直观性
三)现场的亲历性
四)观众的参与性
弱势:视、听符号暂留性;线性传播局限性;画面信息的表现性;屏幕空间有限性。
3.我国电视新闻的发育过程
a.1958~1979称为电视新闻的“曲折创业阶段”
b.1980~1992调整改进提高阶段
c.1993~至今高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电视新闻的具体形式(种类)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点、表现功能和要求:
a.口播新闻
1.口播新闻:由播音员出图像来播报的电视新闻形式。迄今仍然是及时为观众提供重大信息的电视新闻形式。
2.口播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
a.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
b.扩大新闻来源
c.扩大报道题材
d.适当穿插也具有调整整个节目的节奏。
3.口播新闻的应用范围
a.方针政策性新闻
b.简讯
c.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
4.口播新闻的强化处理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抠像等电视特技功能,弥补了缺乏现场画面不足,增强了口播新闻的生动性,也扩大了单位时间的信息容量。
b.图像新闻
1.图像新闻:采用电子摄录系统(ENG)在新闻事件现场摄录画面和声音,再经过后期编辑和包装,并配以解说词,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形式。它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同期声为主要表现手段,是电视新闻中运用较早、最具表现优势的报道形式。
2.优势:题材广泛,符号多样,充分发挥画面、声音、字幕和各种特级的综合效应,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真实感。
3.劣势:要求新闻题材本身还含有与画面合同期省表现的新闻事实,题材具有一定局限性;经常面临如何处理各种符号的问题,处理不当,无法形成合力,声画两张皮。
4.图像新闻的题材取向:
a.图像新闻最擅长的题材是动态性新闻或事件性新闻。
b.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
c.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5.图像新闻的发展趋向
a.注重发挥多符号互补的表现优势
b.开发同期声的表现功能
c.重视后期包装
c.现场直播新闻
现场直播新闻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图像新闻的区别;
现场直播新闻与现场直播的区别。
定义:在新闻现场通过专用设备传送到发射中心直接拨出的图像新闻,是图像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
区别:现场直播新闻以动态性的实践作为主要的报道对象,现场直播除报道新闻实践的最新发展情况的直播新闻以外,往往还包括各种各样的专题报道。
第三节电视新闻的采制要求
1.采制要求:
a.信息的广泛性和样式的多样性
b.发挥多种符号相互配合的综合表现效应
c.提高电视记者队伍素质
2.在电视新闻中如何发挥各种符号的综合表现效应。
精心策划,融声画为一体(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着力挖掘、捕捉和充分利用富于特点的画面素材;加强后期制作。
3.简述现代新闻观念的要求:求新,求快,求广,立足于受众。
4.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
声画合一:新闻中的画面和声音自然结合,共同为表现同一个内容服务。
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声画对列效果。
第八章广播新闻专稿
第一节广播新闻专稿概述
1.广播新闻专稿概念
广播新闻专稿是在新闻广播中运用的、除广播消息以外的所有新闻报道体裁和形式的总称。
2.广播新闻专稿的分类:
口播专稿:广播通讯,广播速写,广播特写,广播调查报告,听众来信来访,广播新闻专稿。
录音专稿:广播讲话,录音访问,实况广播,录音剪辑。
3. 广播新闻基本属性
a.注重内容的深度
b.注重突出“为什么”“如何”这两个新闻要素
c.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不仅具有反映功能,且具有提示事物来龙去脉及其实质的解释功能、分析功能)
d.表现功能的多样性(专稿则可以同时调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段)
4.注重内容的程度
a.不仅报道重要的新闻事实
b.不仅讲究事实具体,而且重视情节和细节
c.不仅审视事实的新闻价值,更要重视时代精神
第二节广播讲话
1.广播讲话定义
广播电台就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或时间,邀请有关人士专题讲解的专稿形式。
2.广播讲话的类型
a.新闻性
b.政论性
c.知识性
3.广播讲话的(舆论)作用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a.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b.是广大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好方法
c.增强真实、亲切感、收到更好的播出效果
4.组织广告的要求
a.精心确定题目和物色讲话人(既要注意讲话题目的针对性,又要有合适的人选。)
b.认真帮助讲话人做好播前准备
c.精心录音制作
第三节录音访问
1.录音访问
又称广播专访,是以记者与访问对象交谈为基础的专稿形式。
2.录音访问特点(表现优势):
a.题材广泛
b.亲切感人
其他:记者从容提问,有助于深化主题;后期制作比较简便。
3.录音访问类型
a.因人访问
b.因事访问
c.以内问题访问
4.录音访问要求(如何录制)
a.做好采录前的准备
b.讲究访问艺术
c.做好后期制作
第四节广播特写和广播速写
1.广播特写
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似特写镜头的手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某一局部的专稿形式。
2.广播特写特征体现
a.注重发觉典型情节和细节
b.着力凸显富于特征的横剖面
c.按特定的构思把各个横剖面集结为有机整体
概括地说,通过比较细腻地再现事物的横剖面,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现题材及其内在蕴含。
3.广播速写特征体现
a.注重颉取最富于特点的事实,以典型情节和细节浓缩事件的过程。
b.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事物,再现典型的情节、细节。
4.广播速写和特写的区别
广播特写着眼于再现事物的局部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重视捕捉典型情节和细节,侧重于横割面作细腻的描述。
广播速写主要用于报道新鲜事物,虽然也讲究再现,但更注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粗线条的方式精确地描述事物的瞬间状态。
第五节现场实况广播与录音剪辑
1.现场实况广播
又称实况转播、现场直播。这是一种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的,利用广播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来的广播形式。
2.现场实况广播的特点
a.主要运用现场实况音响和客观的描述再现事物。
b.能够给予听众置身现场的感受。
3.录音剪辑
由经过剪辑、浓缩的实况音响,简明扼要的解说组合而成的广播形式。
4. 现场实况广播与录音剪辑的区别
同:(1)都是以实况音响为表现内容的主要符号,并与解说词组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都具有很强的再现能力,能给予听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受。
(3)通常用来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性活动。
(4)多数安排在特别节目或新闻性专题节目中播出。
异:实况广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运用实况音响同步的再现新闻事件和活动发生发展全过程,但只能与实际过程同时播出;录音剪辑虽然时效性较差些,但可以处理得更精炼,也可以灵活安排播出时间次数。
5.组织实况广播的基本环节
a.认真做好播前准备
b.精心撰写实况
基础稿
c.处理好解说词和实况音响的关系
6.广播基本稿
a.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b.善于调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
c.保持通俗口语、统一和谐的整体风格
7.如何作好录音剪辑的制作
a.选择最重要富于表现力的音响
b.保持现场实况的基本轮廓和气氛
c.恰当处理解说与音响、现场解说和补充解说的关系
第九章广播通讯
第一节通讯与广播通讯
.广播通讯定义
是从广播的传播方式出发体现通讯的体裁特征的,是通讯的派生题体裁
2.广播通讯特点
a.诉诸现场感、对象感的新闻性(充分利用和突出最新的材料,尤其注意发掘富于时效感、现场感和对象感的材料)
b.诉诸听觉效果的倾向性
c.诉诸声音再现力的形象性
第二节广播通讯的种类
1.广播通讯的种类
广播通讯分录音通讯和口播通讯
2.录音通讯定义
a.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把音响作为表现新闻事实、表达思想情感的不可或缺的符号。
b.录音通讯是运用语言和音响。
3.录音通讯特点(表现优势)
a.利用音响的表现力,增强通讯的现场感和形象性。
b.发挥记者的主体作用,增加报道的直接性和亲切感。
c.以记者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听众、增强通讯的交流感。
4.口播通讯
单纯运用语言发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通讯形式。
5.什么叫口播通讯的“两次转化”
第一次: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稿;
第二次:把文字稿变成有声语言。
第三节广播通讯的写作要求
1.如何制作写作
a.主题的提炼与表现应按听知规律
b.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c.结构尽可能适应听知习惯
d.要求口语化
2.主题的提炼与表现应按听知规律
a.基于适应声音传播的特殊要求:更加集中、单纯和显豁
b.多侧面或多层次地表现主题
c.适当注入情感和点燃主题
3.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a.着力发掘最能代表事物现状的材料
b.突出主体事实和骨干材料
c.以记者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听众、增强通讯的交流感。
4.结构尽可能适应听知习惯
a.力求脉络单纯清晰、层次井然有序
b.精心剪裁,繁简合乎听众关注重点
c.过度顺乎思路,顺理成章
5.语言(要求口语化)
a.讲究语言的分寸感、立体感和动态感
b.讲究音调、节奏、韵律
c.恰当处理叙述语言与音响的关系
第十章电视新闻专题
第一节电视新闻专题及其特点
电视新闻专题概念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通过对重大新问题材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
包含几层意思:
1.着眼于发掘重要题材
2.新闻性及其侧重点
3.注重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专题的报道目标
开发重点:
1.典型报道
2.重大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
3.重大新闻事件的历史回顾
电视新闻专题的基本特点:
1强烈的针对性
2鲜明的倾向性
3内容的启发性
4手段的多样性
第二节电视新闻专题的基本类型
1纪实性专题指以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应生活的电视新闻专题。
它的题材取向A新闻性体裁B文献性题材
基本要求:
A记录过程
B记录真实时空
C记录真实情节细节
2分析性专题是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或重要社会现象进行解剖和分析,从中引出规律认识,用以引导社会舆论的专题类型。
分析性专题的基本要求:A以新的观念驾努题材
B坚持用事实说理
C表达符合思维规律
3调查性专题是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和广大观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为观众提供更为客观,系统,权威的信息。跟分析性专题都力求在题材的新闻性,社会性,分析性形成特色。
它的选题原则:
A重大原则
B紧迫原则
C适时原则
D独特原则
基本要求:A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B认真筛选,力求材料精当
C适当再现调查的过程
4访谈性专题指由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就某一重要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对新闻人物或有关人士进行的访问
根据访问的内容可分为事态性专访和观念性专访
第三节电视新闻专题的采访和制作
1.题材的选择和发掘
明确选择题材的依据,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外,还要体现以下标准
1题材本身的重要性或典型性
2宏观实际的需要
3与报道形式相适应
2.主题的提炼和体现
提炼主题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
体现主题的关键环节:
1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2恰当调动各种手段为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服务
手段有以下几种:A标题B切入点C情节和细节D巧用数字
3.精心拍摄
精心拍摄的前提:
A熟悉题材和报道意图
B估计各种可能情况,设计多种拍摄方案
C领会编辑意图,树立前期剪辑观念
着力捕捉富于特点的画面和声音素材
A捕捉能够表现事务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性画面
B捕捉饱含感情的画面
C捕捉具有以一当十作用的细节
D记录好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素材
恰当配置画面要素,增强画面表现力
要素包括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
突出主体方法:直接表现法和间接表现法
4.精心撰写解说词
一般分为现场解说和演播室解说
按播出方式还分出镜解说和画外解说
解说词的表现功能:A叙述功能
B揭示功能
C解释补充功能
D衔接转场功能
各类解说词的侧重点
纪实性新闻专题新闻性强,其解说词必须着力体现纪实风格。真实客观详尽,又善于寓倾向性于纪实性中
分析性新闻专题旨在透视社会现象,揭破社会热点问题。要求解说词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
基本要求:A概念明确B分析切合实际C论断是非分明D语言准确严谨
调查性新闻专题是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追踪调查。要求翔实准确,既能解释问题实质,又能反映调查过程
访谈性专题以对话为表现手段,解说词的作用主要是开篇,过渡,结尾。
协调解说词于画面,同期声的关系
5.讲究整体包装包括片头片尾设计,解说词,字幕,特技等
讲究整体包装要重视策划策划着重注意处理两方面的关系:1与采访报道计划的关系2与报道主体和结构的关系
整体包装要认真做好:1设计能够凸显主题
2确定节目画面色彩基调?
3确定解说词的风格
4确定字幕,字体
5确定是否用三位动画特技
6.协调解说词与画面,同期声的关系。
答:在新闻专一种,解说词,画面和同期声三位一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为表现内容,体现主题服务。因此,在解说词写作中,要实施估计画面和同期声,与他们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解说词和同期省都属于听觉系统,因此协调三者关系,首先是把解说词和同期声串联在一起,使之成为专题报道中的有序的声音系统,然后以次为基础,建构和谐的声画系统。为此,解说词写作要遵循视觉逻辑,根据画面时空的变化,主动与画面相配合;坚持“三不”原则:不要与画面重复,不与画面“竞争”,不让观众猜画面。同时善于通过解说,引导观众“入画”。
第十一章广播新闻评论
第一节广播评论及其特点
1.广播评论(概念):
广播电台按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文章或话语形势。
内涵:1是广播中的政论性体裁
2按声音传播规律写作、制作的新闻评论
3是电台的政治旗帜。其中政论性是他区别其他广播体裁的主要标志
2.广播评论的个性特点基本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
如何处理容量大,内涵丰富与浓度高,不易理解的矛盾,需要处理以下几层关系:
1摆正广播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题材特征的关系
2摆正广播传播优势和劣势的关系
3弄清问题的症结
3.广播评论的相对特点:
1内容精炼,长话短说
2深入浅出,明白如话
3以情化理,情理交融
4条分缕析,繁简有致
第二节广播评论的具体形式
与其他媒介共用的评论形式:不署名评论和署名评论
不署名评论就是以本台名义播出的评论,有: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和编后话
署名评论一般是专栏评论
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
1广播谈话2口头评论3录音评论
录音评论把音响作为表现内容的必要材料,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区别在于不同的音响取向录音评论中音响是作为论据存在,注意环节:
A根据说明论点需要,精心选择剪裁音响
B严格划清论点与论据的界限
C恰当处理音响与论述语言的关系
第三节广播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广播评论的选题
怎么样选题—选题有哪些要求(对电视也基本适用)
1善于“从小处入手”
2从听众关心的角度选题
3精心研究事务的转折状态
广播评论的立论注意—要求有哪些(对电视也基本适用):
1焦点尽可能集中些
2角度更加讲究些
3调子适当节制些
第四节广播评论写作
1.融理、事、情于一体
1以事明理
A按说理的需要剪裁事实
B顺着说理的方向叙事
C为强化说理配置材料
2以情化理
2.坚持说理的基本原则
(1)围绕理论说理
A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B力求顺乎思路
(2)坚持看对象说理
A看听众需要
B看听众接受能力
C看听众接受习惯
3.善于夹叙夹议(关键在于夹)两种基本类型:
(1)以说理为主干。按道理的逻辑层次组织材料多用于分析典型事例
(2)以事实为主干。按事实的客观逻辑划分层次可以引用各种相关事实
夹叙夹议写作基本要求:
(1)叙。议穿插恰当
(2)叙。议结合要紧密
第十二章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节电视评论及其特点
1.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运用画面和声音符号,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态度的新闻评论。
涵义:1是新闻评论
2面向广大观众
3是电视台的新闻评论
4涵盖多种评论形式
2.电视评论特点:
1声画兼备
2视听结合适当突出视这个侧面A首先要尽可能选择适于画面表现的题材
B善于捕捉可是的形象,场景
3双线互补
所以说电视评论的最本质特点是双符号,双通道和双线传播
第二节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口播评论和图像评论
1.口播评论
与图像评论的区别是以口语为表达内容的主要手段
2.口播评论的种类:
1配合重要新闻拨出的口播评论
2以常设栏目播出的口播评论
3.口播评论的舆论作用
他的表现优势在于他能够迅速纪实地分析重大新闻事件,随时表明媒介的立场态度。为观众提供正确的看法。
4.图像评论指同时运用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表现内容的电视评论弄清两个问题:1以声画具备,视听结合区别于口播评论
2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开放性系统
5.图像评论的表现优势:(是潜在的)
1画面的传真功能
2多种符号配合,既原本再现事务之象,又从中引出相应的看法和见解
6.图像评论题材选择:
1包含着能够反映本质或者代表事务发展趋势的具体事实
2仍处于变化中,能摄录到反映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
3受访人愿意接受出镜采访
4访问对象的语言表达,便于多数观众听知
7.电视新闻述评
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
8.电视新闻2个特点A既述又评,述评结合
B缘事立论,因事说理。
画面,同期声是叙事手段,解说词有论述功能。
9.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基表现方法,一般有三种夹叙夹议:
1解说词中的夹叙夹议
2同期声与解说词夹叙夹议
3画面与解说词夹叙夹议
在运用夹叙夹议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A熟悉不同符号的表现功能
B恰当配置和组合各种符号
C善于利用解说词调节画面和同期声
第三节电视评论的写作与制作
1.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
2.画面的分类:
1口播评论的画面
2再现事务发生发展过程的画面
3再现访谈过程的画面
同期声及其表现功能
3.同期声有两种:
A伴随事务发生的同期声强烈的客观性
B访谈的同期声一定的主观性
4.图像评论解说词首先要弄清两个界限:
1与同期声的界限
2与其他题材解说词的界限
5.图像评论解说词写作的要求:
1讲究整体的完整性为实现完整性要做到:
A把现场解说与非现场解说作为评论的有机部分统一筹划
B明确现场解说与非现场解说的分工
C解说词写作主要指非现场解说的写作,
2认真体现双线互补原则
第十三章 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每天播出次数最多,信息量最大,拥有最广泛的受众。新闻节目办得如何,决定着电台、电视台的视听率和舆论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介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新闻节目及其构成
1.新闻节目概说
(一)什么是新闻节目
新闻节目是以播发消息为主,旨在迅速及时反映客观实际的重要发展变化,借以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引导社会舆论的节目类型。
新闻节目特点:面向所有受众;时效性;注重节目信息容量;主要运用消息体裁,兼用其他体裁。
(二),新闻节目的目标和社会功能
1,新闻节目的目标:
第一,一个特定节目的特定目标;
第二,这一类节目的总体目标。
2,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环境监视功能(了解)、社会协调功能(沟通)、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赖特: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提示行动)、社会化功能(规范教育)、提供娱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功能的麻醉剂。
施拉姆概括:
政治上:监视、协调、社会法律等遗产的传递。
经济上: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与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
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的接受与拒绝;协调社会意志,实现社会控制;娱乐。
以电视新闻为例。声画结合地传播信息是它的主要功能。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信息是指对新闻的接受者来说事先不知道或不确切知道的信息,它包括新闻事实及以事实为基点引发出的某种新观点、新见解.观众通过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调整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生存,甚而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传播信息的职能,必须畅通传播信息的渠道,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传播活动,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迅速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及时迅速地面向社会做出真实、全面、负责的报道,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急剧增长。
(三)新闻节目在新闻性节目系统中的地位
新闻节目的主导地位日益加强,主要体现在:第一,比重增大,日趋合理;第二,节目日趋多样化;第三,基本形成以新闻节目作为贯穿全天节目主线的格局;第四,新闻节目带动其他新闻性节目,成为新闻性节目系统的龙头。
2.新闻节目的构成
1、综合性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广东新闻、午间报道、晚间报道、子夜报道、新闻2006、东视新闻60分、凤凰午间特快
2、专题性新闻节目
体育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
3、整点新闻节目
5-10分钟
4、特别新闻节目
为某种特定需要而临时增设的节目
3.新闻节目与新闻体裁
(一),新闻节目播出的主要形式是消息
消息在综合性新闻节目、整点新闻节目中,可占90%左右。原因。
消息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一,新闻节目的头条,绝大多数是消息;二,重大新闻事件的首次报道,几乎都是以消息的形式出现。因而,精心采写、制作广播消息、电视新闻,提高消息质量,成为办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攻重点。
(二)多种体裁配合使用
专稿、报道、短小精悍评论。
新闻节目不仅是多题材、多稿件的集合体,而且也应当是多种体裁和表现形式的集合体。
第二节 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和信息丰度
1.新闻节目的信息量
1、什么是信息量
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在新闻领域里指人们未知的、构成新闻的最小事实数量。
信息量的计算。
在一个节目中,以提供有效信息的一则则新闻为计量单位;在一则新闻中,则以信息价值的一件件相对完整的新闻事实为单位。
2、如何扩大节目信息量
信息总量与人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容量。
3、关于信息的有效性
有效性:一,新闻或节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本身具有信息价值;二,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为受众确切理解。
2.信息冗余度
1、冗余度
冗余指不携带或不提供信息的符号,包括语言、音响、图像,而以语言为主。
冗余度=非信息符号量/总符号量×100%
如一条400字的新闻,包含200个非信息符号,其冗余度为50%。
绝对冗余:指对传播和理解信息毫无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符号。
必要冗余:虽不包含信息却是理解信息不可缺少的内容。用在对不熟悉的词语的解释;提供理解信息所必需的知识;提供有关背景材料,包括前次报道的某些事实。
2、如何控制冗余度
节目的冗余度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稿件冗余度的总和。
第一,扩大节目信息量的关键,不在于增加新闻的条数,而在于增强每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在于恰到好处地减少绝对冗余,适当提供必要冗余。
第二,从受众接收状态出发,是能动地控制冗余度的根本保证。
3.新闻节目的信息丰度
信息质量与信息数量的矛盾。
1、何谓信息质量
信息质量主要指事实的新闻价值。其标志如重要性、时效性、贴近性、趣味性等。
2、什么是信息丰度
信息丰度是信息的丰富程度,它是信息数量与信息质量的统一。对一则报道,指主体事实的充实程度;对一个节目,指提供了多少条有价值的新闻。
注意这几点:按照事实内在联系,恰当区分主体事实和其他事实的前提;围绕主体事实,恰当配置和剪裁其他事实,充分发挥他们的衬托作用,丰富报道内容、增强报道感染力;精心写作与制作,控制繁简,恰当处理语言与声画的关系。
3、节目信息丰度的标志
①反映客观实际的准确度;
②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力度;
“热点”与“焦点”问题。
③报道领域和地区的适当平衡。
④各次新闻节目的相互照应。
4.编辑取舍和处理新闻的观念
新闻编辑的新闻观念与社会新闻观念。
1、尊重客观实际,坚持事实第一性的原则;
2、尊重受众的信息需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3、运用反映论,善于寓体现意图于反映之中;
4、注重时效性,发挥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
第三节 新闻节目的有序化原则
1.新闻节目的意图和主题
有序化的依据: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节目方针。
1、节目意图
节目意图指某一节目在一个时期内或一次节目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要达到的目标。
2、节目主题
节目主题指某次特定节目的主线或中心思想。
以四类新闻节目为例。
综合性新闻节目;专题性新闻节目;整点新闻节目;特别新闻节目。
2.新闻节目编排的有序化原则
在中国,一般要遵循下列原则:
重要性原则;
贴近性原则;
政治新闻优先原则
3.充实和完善新闻节目有序化原则
1、同类原则——将同一领域的报道适当集中在一起,或按重要性程度,或按内容的逻辑联系,安排播出顺序。
2、间隔原则(峰谷手法)——如何避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构单调、缺乏变化、缺少兴奋?
3、相关原则——事物的相关性,如相近、相似、同向、异向,同质异向、相伴相生、相反相成。
4、附着原则——将某些次要的但不无价值的新闻,附于同类或相关的新闻之后。
4.新闻节目编辑的特殊环节
所谓特殊环节,指新闻提要、串联词和间奏乐等。
1、新闻提要的表现功能
提示功能、强调功能、提示功能、平衡功能、扩大节目影响功能
2、新闻提要的写作要求
①确切反映节目的基本面貌
②有的放矢,提示新闻内容
③态度明确,倾向鲜明
碌碌无为者腾位子:平陆县印刷厂股东大会罢免不称职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卡扎菲乘专机飞抵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再次向国际制裁挑战。
④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
第十四章 新闻性专题节目
新闻节目、新闻性专题节目、新闻性杂志节目三者构成了新闻性节目系统。
目前新闻节目系统:一、突破深度报道为主的框架,创办侧重于分析评论的专题节目,如《新闻纵横》、《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话题》。二、新闻性专题节目同新闻节目组成新闻板块,成为“黄金搭档”,显现出两类节目相结合的互补效应。
第一节 新闻性专题节目及其特点
1.新闻性专题节目概说
定义:新闻性专题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在新闻传播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取向、以提供深度报道为主、按一定周期播出的节目类型。
1、常见节目类型(两种分类)
一类是按节目内容的涵养领域划分面向公众的节目,称为公众性节目。如《经济半小时》、《今日说法》、《财经在线》、《体育直播间》、《法制中国》。
一类按节目所面向的接收群体划分,称对象性节目。如《中国农村报道》、《国防时空》、《夕阳红》、《金土地》、《半边天》。
上述节目划分的相对性。
2、与其他专题节目的界限
新闻性专题节目与教育性、文艺性、服务性专题节目之间的界限,在于它具有新闻传播的全部属性,即新闻性。
2.新闻性专题节目的基本特点
1、特定的内容取向
或专门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变化,或满足特定受众的特殊需要。
2、注重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三种类型:
①反映性深度报道(“是什么”)。提供比新闻节目的同类报道报道更具体、更详尽的信息。如《财经在线》、《国际观察》。
②解释性深度报道(“为什么”)。通过对新闻背景和相关事实的介绍,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着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如《新闻调查·罪恶陷阱》。
③分析性深度报道(“怎么办”)。《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主要着眼于提示事物的本质,提供对有关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3、以播发专稿或专题报道、纪录片为主
4、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5、拥有稳定的受众群
稳定受众对节目的要求往往较高,他们的接收状态和意见、建议,又反过来影响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推动节目不断改进和提高。此类节目虽然没有综合新闻那样拥有庞大受众,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远比一般的综合新闻节目密切。
3.新闻性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势
(1)比重趋于稳定(2)深度报道多向化(3)节目形态组合化(4)节目播出主持人化
4.新闻性专题节目的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1、新闻性专题节目的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分割。
2、它们的关系恒定,整体目标处于支配地位,具体目标服务于整体目标。
3、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有互动联系。
4、全面理解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是实现节目目标的基本前提。
5. 新闻性专题节目的题材及主题(重点在应用于分析新闻作品中)
第二节,新闻性专题节目的题材和主题
1.新闻性专题节目的节目目标
1、整体目标
中央电台《经济生活》的整体目标为:深入分析解剖经济现象,对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指导群众消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适应企业进入市场的需要,为企业生产、经营、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设置《经济动态》、《今日话题》、《街头巷议》多个栏目,每天播出一次,每次90分钟。
2、具体目标
指一次节目所要达到的目的或预期播出效果,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
整体目标具体目标的关系。
3、实现节目目标的关键
首先,从宏观实际出发慎重规定或及时调整特定节目的整体目标,使整体目标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机动灵活性,这是全面实现节目目标的前提;其次,力求每次节目的具体目标,既确切反映当前的实际,又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既有自己的特殊诉求,又与整体目标吻合。具体目标能否自觉体现整体目标,是关键中的关键。
2.新闻性专题节目的题材
1、题材的开拓
①在全面、深入了解实际的基础上,捕捉最能反映有关领域发展态势或接收对象最关心的典型事实。
②在充分掌握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坚持从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出发具体分析事物,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题材。
③从节目的定位出发挖掘题材的内在含义,寻求处理题材的恰当角度,也就是题材与节目定位的最佳接合点。
④改进和完善思维方式,尤其是掌握有助于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横向思维,从而达到扩大节目取材视野的目的。
2、表现题材的基本要求
①尽可能地拥有和深入理解有关材料,在这个基础上把握题材的实质。
②善于发掘和利用富于特点的素材,包括情节和细节。
③调动各种符号和表现手段,发挥它们的综合表现优势。
④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适当控制繁简程度。
⑤善于运用背景资料和有关知识。
开拓与表现题材,无论对于一个节目还是一次节目,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重点有所不同。一个节目着眼于拓宽取材范围,力求题材变化多样;一次节目则主要追求题材的新鲜度,发掘其内在思想蕴涵,赋予它一定的深度,以及寻求和谐的表现形式。
3.新闻性专题节目的主题
新闻性专题节目围绕主题组织材料,通过材料表现主题。而新闻节目主要依据新闻本身的价值取舍新闻,按一定的意图组织、编排节目。这是两类节目之间的重要分野。
1、专题节目主题的特殊性
①多层次。②多重性。
2、专题节目主题的基本要求
①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和社会发展趋势。
②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态势,准确揭示其实质。
③号准社会脉搏,紧紧扣住受众对有关事物的关注重点。
3、表现主题应注意的问题
节目主题是把各种材料连接成为有机整体的灵魂和纽带。新闻性专题节目的主题贯穿于节目的始终,它既是无形的,又是无处在的。
①统筹节目各个组成部分的主题。②围绕主题选择和处理具体材料。③善于运用各种体裁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三节 新闻性专题节目的串联和串联词
串联是把节目的各个部分、各种音像材料组织成有机整体的手段;而串联词则是串联的语言文字形式,它除了串联节目有关材料以外,还有提示、揭示等其他功能。
一,新闻性专题节目的整体性与节目串联
恰当的串联,是新闻性专题节目增强节目结构的整体性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增强传播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新闻性专题节目的整体性
材料的逻辑性;题材的相关性;栏目的关联性;体裁的互补性。
2,节目串联的功能
节目的整体性不是自动实现的,一次新闻性专题节目的整体性程度,固然取决于素材、题材、稿件本身的固有联系,但如果没有适当的串联,这种联系也未必能够在节目中确切地表现出来,更未必能够为受众所理解。忽视串联,即使节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明显的内在联系,也未必能够收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表现效果。
二,新闻性专题节目的串联中介和串联方式
1,串联中介
串联中介就是把节目各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因素或材料。
常见的有三种:
节目之间的固有联系;节目内容之外的相关材料;抒情和议论。
2,串联的基本方式
衔接;过渡;转折。
三,重视串联词的写作
串联词作为节目串联的语言形式,指在节目中以承上启下、衔接过渡等方式密切稿件间联系的话语。串联词是新闻性专题节目不可或缺的串联手段,在单稿节目中主要起严密稿件的内部结构,增强叙述语言和音响之间联系的作用;对于由多稿组成的新闻性专题节目,其主要功能则在于强化节目的整体性。
串联词要求准确、精炼、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1,明确串联词的内容取向
顾及两个方面:
①节目主题的需要,依据节目各个局部的固有联系确定串联词的内容,使之成为贯穿整个节目的线索。
②要适应多数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选择恰当的串联中介和语言表达方式,使串联词成为沟通节目与受众的纽带。
2,把握串联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确切把握上下内容的关系,寻求恰当的结合点;
②语言朴实自然
③形式不拘一格
十五章 新闻性杂志节目
第一节 新闻性杂志节目及其基本属性
1.新闻性杂志节目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新闻性杂志节目
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 直译为“杂志型系列新闻纪录片”。
世界最早的新闻性杂志节目是CBS于1968年开播的《60分钟》。
板块节目,也是杂志节目的别称。如《东方时空》的三个板块:时空连线,东方之子,百姓故事。
定义:新闻性杂志节目是按杂志的方式组织、编排内容,以传播新闻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社会功能,借以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节目类型。
2、新闻性杂志节目的发展过程
1985,广东电台《大众生活》、《农村天地》。(我国新闻杂志最早的节目)
1987,中央广播台,《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中央电台最早的两个新闻性杂志节目)
1993,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时空新闻、东方之子、生活空间、金曲榜、焦点时刻。三次改版。
2.新闻性杂志节目的基本属性
1、内容的综合性
以《午间半小时》一期为例。
①现场录音报道:八一飞行队飞行表演……
②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③美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
④地球环境问题的讨论
⑤生命时钟与长寿的奥秘
2、形式的多样性
多种体裁、多种传播方式(语体化、声、像)、多种报道形式(访谈、现场报道、观众参与)、主持人的组织与串联节目……
3、结构的耦合性
即利用中介因素将节目的各个局部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中介,将并无必然联系的局部组织成浑然一体的完整节目。
4、功能的协同性
新闻性杂志节目都包括若干部分,而每个部分又都肩负着预先设定的功能或意图。功能的协同性就是要求每次节目在体现节目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争取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表现功能和社会功能。
三,新闻性杂志节目的设置和布局
1、独立设置的节目,即在节目链中占据一个完整的独立时段。
2、混合设置节目,即套播正点新闻或诸如气象预报、股票行情的节目。
第二节,新闻性杂志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2.新闻性杂志节目的目标
与其他节目目标一样,包含三个层次:类节目的共同目标,特定节目的整体目标和一次节目的具体目标。其核心目标应该是发挥以传播深度信息为主的多种社会功能的协同效应。
2.新闻性杂志节目的内容
1,准确把握时机,优先撷取并突出社会关注的重大新闻题材,使之成为本次节目的骨干或主体。
2,围绕主要题材配置其他材料,力求每一次节目拥有多方面内容,借以满足受从的不同需求。
3,既顾及题材间的联系,也注意防止题材的雷同。
第三节 新闻性杂志节目的结构
1.新闻性杂志节目的结构中介有哪些
结构中介是将节目各个局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中介因素或成分。
结构中介:
(1)逻辑因素:以栏目、稿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为中介,通常采用叙述或议论等语言手段,三言两语。
情感因素:节目各部分之间客观存在的感情联系。
知识因素:科学文化,历史地理,风土民俗等知识本身往往是节目内容的一部分,也可用来衔接。
(2)语言、音响、图像,有主持人说话的声调、节奏、表情、动作等。
其能动性原因是:杂志型节目由不同的栏目或稿件组成,由于栏目或稿件之间未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在结构方面比其他节目更加依赖于中介因素。节目编辑恰当、巧妙地调动和运用中介,可以把乍看之下风马牛不相及的局部,熔铸成节目的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反之,则可能使原本互有联系的局部形同陌路甚至相互干扰。对于杂志节目来说,结构中介是维系和强化节目整体性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
2.新闻性杂志节目的结构环节
整体结构与部分结构。
1,分殊的合理性
2,耦合的紧密性
如:节目是否给人以整体感?
是否形成并保持稳定的节目风格?
各栏目或稿件是否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联系,顺乎受众的思路和接受心理?
是否有利于受众融会贯通思考,激发其联系?
第十六章 新闻性节目主持人
第一节 新闻主持人和新闻性节目主持人
1.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及角色的多重性
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策划者、节目方针的体现着、节目内容的组织者和节目播出的主持者。
2.节目主持人与播音员的区别
(1)身份不同(2)对象感不同(3)播讲方式不同(4)与节目关系不同 (5)工作职责不同
3.世界最早的新闻节目主持人,1928年荷兰《快乐电台》艾迪•勒达兹。
4.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唐•休伊特最早用anchorman来称呼新闻节目主持人。
5. 主持人播出方式的传播优势
(1)有利于增强节目的整体性。
(2)有利于节目风格多样化,个性化。
(3)有利于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新闻性节目主持人的职责和工作特点
新闻性节目主持人的职责:参与节目策划;能动体现节目意图;主持播出节目。
第三节 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
1.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构成(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具有哪些素质)
1、理论政策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
2、厚实的新闻工作素养;
3、丰富的知识;
4、良好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
第十七章 广播新闻编辑
第一节 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和任务
1. 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概念及特点
广播新闻编辑:从广播的传播方式出发体现新闻编辑的基本原理,是贯穿于新闻广播节目生成过程中的构思、组织、加工、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总称。
特点:(1)适应声音传播规律(2)适应线性传播需要(3)适应听众接受状态
2. 广播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
(1)制定报道方针和报道计划。
(2)组织报道。
(3)选择和加工稿件。
(4)构思和编排节目。
(5)收集、研究听众反馈。
第二节 广播新闻编辑原则和编辑手段
1. 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尽量扩大报道面;扩大节目信息容量,提高信息质量,增强节目舆论导向功能。
2. 基本手段(会应用即可):压缩,增补,改写。
第三节 广播新闻编辑的特殊环节
新问提要的功能
新闻提要是提示本次节目新闻要点的配套稿件,一般放在节目之前。
写作要求:
1)确切反映节目基本面貌;
2)有的放矢,提示新闻内容;
3)态度明确,倾向鲜明;
4)语言简练。
功能:提示功能;强调功能;揭示功能;平衡功能;扩大节目影响功能。
第十八章 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节 电视新闻编辑及其特殊性
1. 电视新闻编辑的内涵及其基本职责
电视新闻编辑:以提高电视新闻稿件和节目质量为目标,以编辑专业人员为主体,按电视传播特点进行前期策划组织和后期加工、制作、播出等一些列工作环节的总称。
基本职责:1)总体策划;包括远期、中期、近期策划。近期策划是选择题材、采访拍摄的指南,也是远期、中期构想的具体体现,是总体策划的重点。
2)组织报道;
3)画面编辑;
4)文字编辑;
5)收集反馈。
2.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殊性:
编辑对象复杂性;编辑主体的群体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手法
1.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原则:立足于全局的取材原则;新闻真实性原则;声画协调原则。
2. 蒙太奇:源于法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借用到影视领域,意为:“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讲一个一个镜头,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互相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意相对完整的表现整体”。
3. 剪接点:镜头两两相接的结合处叫剪接点或剪辑点。
第三节 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环节
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通读所有声画和文字素材。(2)慎重选择第一个画面。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