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是已被处理成某种形式并对接受者具有意义的数据;它在当前或未来的行动、决策中具有实际的和可觉察到的价值。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
信息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信息是财富,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符号、标志和象征。
在数据之间定义关系,需要知识。数据通过应用知识变为有用的信息。
知识是用于选择、组织和操纵数据,以使其适合于某项任务的规则、指南、规程等的载体。
信息概念反映了客观世界最一般的本质联系,是一切事物的普遍属性。信息是认识的前提、对象、基础与结果;信息能够辅助决策,帮助控制,配合组织,实现管理和指导实践。
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获得、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没有信息,就没有科学正确的管理。
从一开始就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并在传递与保存过程中不被篡改,是信息管理最基本的要求。
从功能和技术两方面来看,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IRM)是对获得、管理及控制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和部件的一种综合性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表示从以计算机和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处理过渡到把信息作为战略性的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扩增的作用。
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管理出发点和归宿。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要求。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信息化社会主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的产业化和产业的信息化;从管理角度来看,后者更为重要。
产业信息化是对产业的信息进行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过程,也就是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构筑、运行、管理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首先表现在企业对内部信息资源的控制和管理。信息技术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
1.1 信息和数据
数据即信息的原始材料,由代表数量、行动和客体等的广义、可鉴别非随机抽象符号组成。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就是原料与成品的关系。
一个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是将数据加工成信息。信息是对来自于客观世界的原始数据加工提炼的结果,是对人类活动有用的知识。
在理论上,信息仅当它影响了采取的决策或行动时才有价值。
1.2 信息的特征及其分类
信息的特征:普遍性、无限性、客观性、主观性、抽象性、整体(系统)性、层次性、时效性、可变换(加工)性、可转移性、共享性和不完全性。
任何事物都可发出信息;任何事物只要是在运动,只要存在相互作用就要产生信息;任何事物的运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的运动过程。信息的普遍性可以从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来认识。
信息的无限性包括空间上、时间上的无限性。
所谓信息时空膨胀规律就是指:由于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无限性,信息量是以非线性超越指数级速度递增的。信息爆炸就是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反映客观物质属性的信息,具有客观性。对于信息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符合客观实际,即准确。
信息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还具有主观性的方面。信息的主观性指对于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任何研究与讨论,都离不开主体的目的或目标。
信息抽象性也称二重性,其实质是区分信息的载体与内容。信息与它的载体不同,它的内容是抽象的,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之间转化与传递。
零碎的、片断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会造成误导。只有在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概念时,信息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人们的认识才可能由表及里,产生认识的飞跃。
信息及其处理跟系统层次有密切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层次是掌握与处理信息的必要前提。
信息层次性是系统层次性的反映。它既体现在人们对事物了解与其认识的目的上,也体现在对信息的加工深度上。合理地划分和确定层次关系,是系统方法的要素之一。
任何具体的信息都是有寿命有时效(生命期)的。信息的作用和价值与时间紧密相关,及时性是信息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信息可以脱离事物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于载体之中。信息可以被变换成不同的形态。
信息可转移性包括信息可以在空间上转移(可传递性)和时间上转移(可存储性)。
信息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量的一个主要区别,可简单表述为一个信源、多个信宿。
信息的完全是相对的,不完全是绝对的;不确定性是不可能完全排除的。
常见的信息类型划分有:①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②原始信息和派生信息;③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④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⑤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⑥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⑦事务信息、管理信息和战略信息;⑧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⑨事实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⑩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
信息类型还可划分:①主观信息/客观信息、②确切信息/模糊信息、③正常信息/干扰信息、④宏观信息/微观信息、⑤直接信息/间接信息等等。
在管理控制中前馈信息是计划信息,是预测或期望的信息,在管理中用作为制订计划的依据。
反馈信息是控制信息,是反映组织内现行活动状态的信息。
1.3 信息的度量
信息的量的方面就是信息的多少问题。信息的量是用不确定性的减少来度量的。信息的质的问题,即信息的好坏的问题。信息的质量不仅包括它的内容,而且包括它的服务方式等其他方面。
讨论信息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问题,具体的使用者,具体的决策环境来谈。
一般地讲,信息的质量应当包括:⑴信息的真实性;⑵信息的精确程度;⑶信息的全面性;⑷信息的及时性或新颖程度;⑸信息的提供方式。
1.4 信息的生命期
信息的生命期是指按需求和目标获取信息、对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服务直到信息衰退整个过程。服务包括信息的存储和使用。
信息的生命期包括识别、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和维护使用等六个阶段。
确定信息需求要从对客观情况的调查出发,根据实际应用目标,加上主观判断来识别信息的途径。在信息的识别问题上,识别者自身的目的性和经验、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完成复杂的信息识别任务。
信息采集就是从识别出来的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有用信息,剔除不需要的无用或有害信息。
在许多实际情况下,信息的收集过程往往与信息的识别过程合二为一,是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
由于目标不同,信息收集大体上有三种方法:⑴自下而上地广幅收集;⑵有目的地专项收集;⑶随机积累法。
信息源按地点可分为内源和外源;按时间可分为一次信息和二次信息。
收集信息的方式又可分为:发放调查表与亲临实地调查;全面铺开与采样调查;人工收集与计算机收集等。
大面积远距离的信息交流传送,大范围多用户的信息共享,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传递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安全。
信息传递的首先的要求就是要准确。
信息存储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要存哪些数据,存多长时间,什么方式存储,如何支持目标,经济上怎么合算。确定合理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也是信息存储研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存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效性、抗干扰性和安全性(即有效、可靠、保密)三方面的问题。
信息传输的理论来自于对通信技术的研究,通常遵守香农模型。香农的信息论实质是统计的通信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传递的数量(称为有效性)与质量(称为可靠性或抗干扰性)的关系。
香农第二编码定理:通过复杂编码,总是可以使信息传输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矛盾得到最佳统一,即同时保证最高的可靠性和最高的传输效率。
香农第三编码定理:在信号的输出速率不低于信息率-失真函数值的限制下,可对信号无失真地压缩编码。
为了提高信息传输和存储的效率,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压缩编码和相关的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信息传输和存储的抗干扰能力,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纠错编码及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信息传输和存储的安全保密能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加密编码和处理方法。
通常人们把信息的生命期中除了信息识别和信息维护使用以外的其他所有过程,统称为信息处理或信息加工过程。其实,对信息所采取的任何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操作或变换,都可以称之为信息加工或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的具体目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更优质、更可靠、更安全、更方便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信息资源,即提高效用;另一类是为了更有效、更充分地利用信息系统的资源,即改善性能价格比。各种抗干扰和保密编码技术属于第一类;而各种压缩编码和信号复用技术属于第二类。
保持信息处于适合使用的状态称为信息维护。狭义信息维护指经常更新存储介质中的数据,使其保持正常状态。广义信息维护指信息系统建成后的全部数据管理工作。
信息维护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首先要保证数据是最新的状态,其次数据要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
信息的使用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技术方面;二是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的问题。
信息使用深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提高效率(手工作业机械化)阶段、及时转化(实现价值)阶段和寻找机会(信息商品化)阶段。
1.5 信息的作用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最基本公式可表述为“人—信息—物”,三者要素缺一不可。
现代生产要素除传统有形的要素以外,还有科学技术、情报信息、科学管理等无形的生产要素。
信息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等共同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础,发挥它们的结构功能作用。
信息的(结构)功能作用具体表现在:⑴信息的认识作用;⑵信息的决策作用;⑶信息的控制作用;⑷信息的组织作用;⑸信息的管理作用;⑹信息的实践作用。
信息既是思维的对象和原始材料,又是思维加工的更深刻的结果;后者也称为再生信息。
决策过程中的再生信息是指活动后期作为结果所产生的,往往能够使决策者获益的策略信息。
只要是决策,就必须首先有足够的信息。没有信息,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所谓“情况明才能决心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控制是主体与被控制客体之间的一种非对称的作用。没有信息,就没有有目的、有效的控制。
1.6 组织中的信息资源
5M即传统企业管理的5种资源: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和机器(Man, Money, Material, Method, Machine)。
由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导入,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
信息系统的开发,导致企业改变了信息交换、信息传递的方式,从而引起了企业运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就是所谓业务流程重组(BPR)。
采用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软件后,可以对人力、设备、材料以及各项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使生产管理、采购计划和材料管理得以优化。
电子数据交换(EDI)设施,可以改变传统的贸易方式,改善进行贸易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资源的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时间配置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上的配置。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信息资源数量上的配置包括存量配置与增量配置两个方面。
信息资源共享,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⑴全球信息资源共享与越境数据流之间的关系;⑵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⑶全球信息资源共享与国内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⑷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信息资源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⑴共享原则;⑵系统原则;⑶科学原则;⑷安全原则。
第二章、市场信息与市场效率
(狭义)市场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连接着供应与需求,它以供应为条件,以需求为动力;同时,市场还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它以生产为基础,以消费为目的。
社会信息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文化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社会生活信息等等。市场信息是经济活动在市场上的具体反映,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
市场信息呈现出的几个突出的发展趋势是:①市场信息量急剧增加;②市场信息处理与传递速度加快;③市场信息处理方法复杂化;④市场信息处理的系统化;⑤市场信息网络化。
网络革命是电信革命、计算机革命、软件革命及相应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的综合反映。
电子商务:即企业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及互联网(Internet),把企业与职员、客户、供销商及合作伙伴等直接相联,以求在网上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市场信息对市场效率的影响是:⑴市场信息是市场参与者决策的主要依据;⑵市场信息影响企业的竞争力;⑶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信用。
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信息总是不完全的,市场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布也总是不对称的。这就推翻了传统理论关于完全信息的假设,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出现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现象。
提高市场效率的方法主要有:①激励机制、②传播市场信号、③借助市场中间商和经纪人力量。
2.1 市场信息的内涵和特征
市场信息的内涵划分:⑴按内容和性质,市场信息划分为市场营销信息、市场管理信息、市场科技信息和市场环境信息。⑵按(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市场信息划分为一般的技术性信息(如产品供应量、需求量等)和有关属性的信息(如产品质量、信用度、勤奋度等)。
市场营销信息是市场信息的核心和主体,包括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应信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及竞争信息。市场营销信息通过商情、广告、市场调查等形式反映出来;
市场管理信息有:⑴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管理信息;⑵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
市场科技信息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试制,以及各类产品在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检验、采购、销售、服务各环节中所出现的科学技术发明成果和改革、革新措施所形成的信息。
市场环境信息指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和营销活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信息。
没有有关属性的信息,市场就不可能正常运行。缺乏有关属性的信息,会导致市场崩溃,甚至根本不能形成市场。
市场信息的特征:目的性、利益性、竞争性、变换性、层次性。
“信息爆炸”现象主要体现为信息量呈雪崩式的增长。其实质不仅是信息量的简单增长,更重要的是信息处理的复杂性急剧增长。
促进信息网络化的因素:①对信息量的要求更加迫切;②对信息的时效性更加关注;③对信息发布范围的扩大的迫切要求;④对与更多的人和企业联系的需要;⑤对更有效的信息加工方法的要求。
市场信息网络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①市场信息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与共享;②提出一些新问题,如信息的安全、保密等。
我国网络联机服务机构的三种模式:新闻媒体为主的服务;国家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为主的服务;商业协会及公司创办的服务机构。
2.2 市场信息的作用
市场信息通过价格(包括工资、利率)、供求、竞争、盈亏等形式显示和传递。
现代市场经济活动是以市场信息交流为前提的。市场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作用:⑴使实体性生产要素转化成现实生产力;⑵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⑶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⑷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向导和参谋;⑸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总之,市场信息是制约市场发育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起始阶段),1969年ARPANET国防应用启动了国际互联网的建设。第二阶段(教育与科研应用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4年是全球网络统一化的关键时期,主要有TCP/IP网络传输协议标准的统一、图文声像超文本的www网上存放标准的统一以及Http自由阅览开放的统一。第三阶段(商业化应用阶段),1994年至今,商业应用刺激了国际互联网在全世界的爆炸性发展。
我国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目前国内四大互联网是CSTNET中国科技网、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HINANET中国互联网及GBNET金桥网。
Internet提供两大类信息服务:⑴基本的信息服务(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和⑵网络信息检索服务(包括名录服务、索引服务、交互式服务)。
Internet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有电子邮件、BBS、商业信息检索服务、专利信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商品与贸易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网络新闻等。
电子邮件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和最受欢迎的服务之一。E-mail服务可以通过Internet快速、简便、且低成本地传送文字、图象和语音等多种形式的商业信息。
电子公告板(BBS)可以为用户提供综合贸易信息、电子论坛及联合技术文档。
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信息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信息库,成为市场信息检索服务的重要渠道。
电子货币、电子银行和金融服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互联网上的金融信息服务是市场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信息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⑴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企业运行模式发生变化,促使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潜在的商务变迁结合起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⑵物资流和资金流的日益分离,促使信息流的作用日益重要;⑶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降低。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与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关系:⑴大多数是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⑵也可以先创建互联网市场,然后完善企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⑶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利用Internet开展商情发布可以获得的成效:⑴能建立客户网络,掌握用户群体;⑵能提供企业相关的信息;⑶能重视顾客的意见反馈,掌握顾客的需求;⑷能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及报导;⑸能及时提供企业最新的消息;⑹能推销新产品;⑺能提供声音、照片及图片等多媒体信息;⑻能开发潜力无穷的新客户群;⑼能降低顾客咨询成本;⑽能与销售人员保持密切联系;⑾能打开国际市场;⑿能提供24小时服务。
完整的电子商务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①市场与售前服务;②销售活动;③客户服务;④电子购物和电子交易。
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将商务活动中的物流、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所有业务连接成一个衔接紧密的有机整体;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根据信息流进行业务的重组,电子商务不但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更增强了企业实体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3 市场信息的主要形式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把市场信息的基本形式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
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了解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市场环境中存在的事件大都是具有不完全信息的事件,具有完全信息的事件在市场环境中为数不多。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隐含着完全信息假定:消费者在任何时点上都了解市场上各种商品及自身相关的信息,生产者也知道各种与生产和销售相关的信息,市场在供求的作用下出现均衡价格。
不完全信息更符合社会经济现实的原因:⑴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不是免费的,需要花费成本代价;⑵市场通信系统的局限;⑶市场噪音的干扰。
公共信息指所有的相关信息都能被所有的市场参加者获取。私人信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信息。公共信息是市场运行的基础,私人信息是市场存在的基础。
公共信息使市场参加者成为市场活动中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受支配者;而私人信息则推动市场参加者成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支配者。
市场参加者的私人信息优于公共信息,这种环境状态称为信息优势。市场参加者的私人信息落后于公共信息,这种环境状态称为信息劣势。
为什么说公共信息是市场运行的基础?:⑴市场价格体系是通过市场参加者的共同知识来实现其支配力的。⑵没有市场参加者的共同知识,市场价格体系就不能发挥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和指导功能。⑶市场公共信息导致了市场支配力。
经验是市场参加者最为宝贵的私人信息。
私人信息的三种类型:⑴个人自身特征的知识;⑵个人行为的知识;⑶个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知识。
私人信息假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人们用各种形式的市场信号来传达自己拥有的私人信息,以求获得贸易过程中的收益。
“私人信息假定”的中心就是假设拖延行动和其他具有成本的活动为市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经济信号。
“私人信息假定”对市场效率的影响:⑴在传播途径上,私人信息通过个别交际网络而实现其对市场参加者的影响;⑵在传播频率与效率上,私人信息不在众多厂商中传播,但更能引起产商的注意;⑶从私人信息的预期效用上来看,可能导致偶然市场的形成,并相应的提高市场运行效率;⑷在个别或非正式场合真实的显示私人信息,可以极大的提高市场效率。
对称信息指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即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对称信息环境有三类:一是市场参加者都没有掌握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即双方都处于无知状态;二是市场参加者双方都掌握有度量一致或度量相似的信息环境;三是市场双方都掌握有完全信息的环境。
信息的对称性可以定义为:可供利用的有关风险类别的信息同时被买卖双方观察到,并对实际双方都发生作用的环境状况。
导致市场信息非对称性的社会因素:①社会劳动分工;②专业化。
对称市场三类形式:①市场参加者双方都缺乏信息;②市场参加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程度大致相同;③市场参加者双方都具备完全信息。
对称信息创造的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市场。
在对称市场上信息中介商的作用:⑴在买卖双方都处于无知的状态下,信息中介商不仅充当信息分配者的角色,而且在交易市场中发挥价格制定者的作用;⑵在双方掌握的市场信息的不完全程度大致相同时,信息中介商的作用大大降低;⑶在双方都处于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信息中介商无法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非对称市场的三种典型形式:①买主和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市场;②买主与买主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市场;③卖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市场。
非对称性市场存在的主要原因:⑴市场发育的不完善;⑵买卖者之间对产品质量信息观察的非对称;⑶买主之间对同一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掌握程度的非对称;⑷卖主之间对市场需求信息观察的非对称;⑸买主之间和卖主之间对市场信号观察概率组合的非对称。
2.4 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经济后果
市场参与者的销售决策、消费决策等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依赖于信息的对称性,如果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决策者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经济资源的配置便不可能达到最优。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其它不良经济后果:⑴劣货驱逐良货;⑵市场缩小或使市场不存在;⑶需求缺口与供给过剩并存;⑷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竞争;⑸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扭曲或不能合理决策。
市场参与者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形成合作或竞争关系,都是通过某种契约来协调的,而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直接影响到(提高)这些契约的达成(成本)和(降低)契约的效率。
微观信息经济学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称为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掌握信息多(优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劣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信息的非对称性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角度划分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事前非对称信息问题称为不利选择;事后非对称信息问题称为道德风险。两者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问题,它们将降低市场效率。从非对称发生的内容角度划分为(隐藏行动模型)参与人行动的非对称和(隐藏知识模型)参与人知识的非对称。
2.5 激励机制与市场信号
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或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导致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
激励机制: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了解决这种冲突,通过设立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恰好达到使委托人的收益最大化。
委托人设立激励机制的目标: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显示他们的私人信息或真实偏好,即“如何让人说真话”;如何让代理人“自觉地”尽最大努力工作,即“如何让人不偷懒”。
信息经济学让人说真话和和让人不偷懒的经济原理:将说谎和偷懒的成本增加到至少与不说谎和不偷懒时相等,多数人就会说真话和不偷懒。
信息刺激一致性:代理人在决策时,不仅需要参考原有的信息,而且还要参考由激励机制发出的新信息,这种新信息能够使代理人不会因为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信息而获利,从而保证了代理人无论是否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信息,所获得的收益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信息刺激的一致性。
刺激一致性的信息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非对称信息产生的各种市场失灵问题,但有可能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次优状态。
不对称市场上厂商发出市场信号的方式:⑴向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保证,如质量保证书、包退、包换、保修等;⑵产品长期形成的优质品牌;⑶对产品做高投入的广告也可起到信号示意作用。⑷通过市场经纪人或中间人也可以使不对称信息产生的市场失灵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
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阐述“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信用”:⑴在委托—代理合同中没有信用,要拟定一个包含每一种可能的意外事件的合同,其成本将十分高昂;⑵没有规范的合同秩序,就没有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⑶没有对委托—代理合同的信用,就难有发达的市场经济。
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花高于非名牌产品的价格购买名牌产品?⑴名牌产品的平均质量高于非名牌产品的质量,也高于伪造品的质量;⑵购买低质量产品的效用损失可能高于名牌产品与非名牌产品的市场价格之差;⑶名牌产品高出非名牌产品的价格部分可以看作是消费者在非名牌产品中搜索高质量产品的成本。
代理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⑴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⑵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
第三章、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市场信息不等于就是市场信息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把各类市场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成有序的、有应用价值的,有共享可能的信息,并用文本、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提供给消费者,这样的市场信息才能成为市场信息资源。
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国民经济信息化正是通过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提高劳动者信息能力和生产资源中信息含量,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独立的,又是重合的。所谓独立是指开发意味着生产,利用意味着消费,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谓重合,是指市场信息资源利用过程同时也是市场信息资源在内涵意义上的开发过程。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市场信息资源要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必须要以数据库方式存在。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信息网络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是信息化的支柱。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成功之本。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
应当注重建立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企业机制。适应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信息服务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是必然趋势。在我国条件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一方面应当转变重硬轻软的倾向,另一方面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信息市场。
3.1 市场信息资源的采集
市场信息资源(狭义)仅指市场信息本身及其载体;(广义)指的是除了市场信息内容本身以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
所谓开发市场信息资源,就是要在外延上发掘信息源,开拓信息渠道,建立数据库,加速信息流;在内涵上不断充足和加工市场信息本身。
同其他资源一样,市场信息资源也有合理配置的问题。即市场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合理配置。信息资源配置从信息内容来讲,要注重有关属性或称为资信方面的信息开发。
技术诀窍的不平均分布称为知识差距。
有关属性知识的不平衡性称为信息问题。
为什么应当注重有关属性(资信)的市场信息的建设?因为⑴没有有关属性的知识,市场就不可能正常运行;⑵有关属性信息可以阐明经济交易,使人们了解市场;⑶缺乏有关属性信息会导致市场崩溃,或者根本不能形成市场;⑷知识差距和信息问题在我国比较严重。⑸因此,我国应当重视资信信息库工程的建设,包含企业资信和消费者资信两部分内容。
在市场信息的采集中应注意六项原则:①主动、及时原则;②真实、可靠原则;③针对、适用原则;④系统、连续原则;⑤适度、经济原则;⑥计划、预见原则。
为什么应当注重建立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企业机制?⑴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动态性,这也决定了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服务问题;⑵这些工作不容易获利,所以不适合通过市场方式来完成;⑶企业是信息服务业蓬勃繁荣的最主要的生力军;⑷市场信息资源开发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创新问题,只有非常灵活的企业机制才能支持鼓励市场业务的创造力。
市场信息采集是指根据特定目的和要求,将分散蕴涵在不同时空域的有关市场信息采掘和积聚起来的过程,它是市场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市场信息源通常包括:①个人信息源、②实物信息源、③文献信息源、④数据库信息源以及⑤组织机构信息源。
个人信息源特点:及时性;强化感知性;主观随意性。实物信息源特点:直观性;真实性;隐蔽性;零散性。文献信息源特点:系统性;稳定性;易用性;时滞性。
数据库信息源特点:多用性;动态管理性。
组织机构信息源特点:权威性;垄断性。
企业信息采集主要有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两大方面。
企业内部信息采集途径主要有:①管理监督部门;②研究开发部门;③市场营销部门;④“葡萄藤”渠道(指传播小道消息的非正规组织信息源);⑤内部信息网络。
企业外部信息采集途径主要有:①大众传播媒介;②政府机关;③社团组织;④各种会议;⑤个人关系;⑥协作伙伴;⑦用户和消费者;⑧外部信息网络。
市场信息分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公共信息与非公共信息。动态信息是指直接从个人或实物信息源中发出,且大多尚未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记录下来的信息;静态信息是指经过人的编辑加工并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信息。
动态信息采集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观考察法、专家咨询法等;静态信息采集常用的方法有:采购法、信息检索法等。
问卷调查法一般包括问卷设计、选取样本和实施调查三个步骤。问卷调查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方式来选取样本。
经常采用的抽样方法包括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又可具体分为随机抽样、类型抽样。非随机抽样在抽样中加入了某些人为的主观标准,其经济性和可行性较好。
市场信息整序的目的就是把无序信息转化为有序信息,形成更高级的信息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
市场信息整序活动一般包括优化选择、确定标识、组织排序、改编重组四个方面。
一般说来,优化选择将考察市场信息在相关性、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等几方面与用户需求的匹配程度,通过比较法、分析法、核查法、摘录法、专家评估等方法对所有收集的市场信息进行择优选择。
我们把信息外表或内容特征进行描述的各种结果称为数据项。
信息的外表特征包括名称、类型、表现形式、生产者、产地、日期、编号等;信息的内容特征是指该项信息所涉及的中心事物和学科属性等。
选取数据项应遵循:①完整性原则;②标准化原则;③方便性原则;④低冗余原则。
常用的信息组织与排序方法主要有:①分类组织法;②主题组织法;③号码组织法。
信息改编与重组的方法主要有汇编法、摘录法和综述法三种。
汇编是选取原始信息中的篇章、事实或数据等进行有机排列而形成的。
摘要是对原始信息内容进行浓缩加工,即摘取其中主要事实和数据而形成的二次信息产品。
综述是对某一课题某一时期内的大量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而成的具有高度浓缩性、简明性和研究性的信息产品。按编写手法不同,可分为叙述性综述和评论性综述。
市场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需要,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信息的信息劳动过程。
信息分析的工作程序通常由选题、设计研究框架、信息收集与整序、信息分析与综合、编写研究报告等阶段组成。
3.2 市场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化
市场信息数据库是指那些能够提供与市场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各类信息的数据库,即有关公司、厂商、产品供销、市场行情、贸易统计、金融活动、经济政策法规、专利、商标、标准等方面信息的数据库。目前,市场信息数据库已占联机数据库的主导地位。
以市场为驱动力、以用户为主导、走商品化、市场化道路,优先发展经济、商业、金融等领域的数据库,已成为数据库发展的方向。
开发信息资源,大力发展数据库产业,应当是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加以科学管理。
市场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宏观管理,主要应注意:⑴制定合理的宏观发展规划和整体发展战略;⑵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如企业投资、风险投资、利用外资等;⑶完善数据库业的政策法规,保护数据库产品的知识产权。
市场信息数据库微观管理的关键问题是数据库产品质量。必须通过对市场信息采集、处理、组织、服务的标准化来实现对市场信息质量的控制。即①市场信息采集科学化;②市场信息加工处理标准化;③数据库服务形式多样化。
3.3 市场信息服务的产业化
市场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动因:⑴产业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化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受由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两方面的影响。⑵从技术进步看,信息技术在传输、处理、储存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发展,为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存储、提供和传输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为市场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⑶从社会需求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都使信息需求急剧增加,迫切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更新速度更快的各种各样的市场信息服务。
现代市场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呈现以下特征:⑴市场信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⑵信息服务内容的多样化;⑶信息服务手段现代化。
在市场信息服务企业的竞争中,提供信息的质量远胜于数量,对市场信息的开发深度远胜于广度。市场信息服务的精髓也在于以节省用户的时间为核心,而不是以增加信息为核心。
市场信息服务业事实上是非常典型的知识产业,是以信息专家为核心的业务。专家队伍决定了信息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3.4 信息市场建设
从市场角度看,信息市场狭义指信息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广义指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也就是信息商品的买卖或流通;从信息角度看,信息市场所交换的商品狭义仅指信息服务本身,广义则还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产品。
从信息层次性出发,可以把信息市场划分为一次、二次和三次信息市场。一次信息市场主要经营人们在生产、管理和科研等活动中的原始信息成果。二次信息市场(以数据库市场为代表)主要以信息工作成果和信息系统提供的产品为交易对象。三次信息市场主要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针对性很强的专题报告。
为什么说培育信息市场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资源的关键?⑴信息市场的发展能够刺激信息商品的有效供给;⑵信息市场的完善还必将激发起巨大的信息需求;⑶信息市场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抓好这个环节,可以带动两头的发展。
信息市场不同于普通物质商品市场的特征:⑴全球争夺的焦点;⑵信息市场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⑶信息市场的隐蔽性;⑷市场交易的广域性;⑸信息市场(基于其他市场又高于其他市场)的双重性,导致信息市场的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
信息商品的定价和交易方式有:⑴简单性交易(一次性交易);⑵阶段性交易,多次让渡交易模式(风险分割分担);⑶定向交易。
信息市场的发展直接受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信息商品的特殊性使信息市场发展与完善深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信息政策、信息立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影响信息市场发展与完善的关键因素。
信息政策在信息市场发展中起着指导作用;信息立法是信息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
培育信息市场,提高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应当:⑴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⑵建立正确的市场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和机制;⑶完善市场管理,实现规范运作;⑷统一规划,发挥资源与市场的整体效益;⑸引入竞争机制,注重人才培养;⑹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
3.5 信息资源与经济发展
信息资源丰裕程度由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信息资源的发展潜力两大部分组成。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指基本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
信息资源生产能力指生产信息资源最基本要素(即数据库、专利和商标、图书报刊和视听等四类资源)的能力。信息资源发展潜力指信息资源的传播、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即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产业及信息咨询服务业高度发达和完善;其外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
波拉特模型中,一级信息部门指面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二级信息部门指提供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仅供内部消费,不进入市场。衡量信息产业规模采用两个指数:①信息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②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日本学者小松崎情介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包括四类(即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11个指数。
根据国家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从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②信息网络建设、③信息技术应用、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⑤信息化人才、⑥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概括反映国家信息化水平
第 四 章、 信 息 技 术
对信息实施识别、获取、存储、发送、转换、传递、检索、运算、提取、接收、控制、输出、维护、利用等一系列操作,必须具备各种工具设备和方法技能,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信息技术。
工具设备是硬技术,方法技能是软技术。信息技术都是人体自身的信息功能的直接扩展和外化。
信息技术分类:①信息获取技术、②信息传送技术、③信息处理技术、④信息存取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①卫星技术、②信息高速公路、③多媒体、④虚拟现实、⑤计算机技术。
硬件(Hardware)是组成计算机的物理实体,是计算机工作的物质基础。按照冯?诺意曼对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原理,计算机硬件划分为五个功能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软件(Software)是计算机的精神和灵魂;它包含完成各种功能的程序和数据,并指挥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地工作。
计算机软件分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是在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为解决各类专业和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软件;旨在帮助人们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系统软件是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接口,其作用是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满足应用软件需要。
系统软件的特点有:①由计算机开发商提供;②用于计算机资源管理及充分利用;③帮助用户使用、维护和操作计算机;④发挥和扩展计算机功能;⑤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⑥一种公共通用软件。
常用应用软件包括:字处理软件、电子制表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其他事务处理软件。系统软件通常分为三类: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和实用管理程序。
语言是一种用于传递信息的表示方法、约定的集合。计算机语言也称为程序设计语言,是人类用来向计算机传递信息与下达命令的通讯工具。计算机只能识别人们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
数据库系统(DBS)指由数据库、DBMS、数据库管理员(DBA)和多个数据库应用程序构成的整体环境。
关系模型是数据库逻辑设计中采用的一种抽象模型。它用关系(或称表)来描述数据,有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比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
远程通信和网络对信息系统和企业目标的支持远比其他组成部分所给予的更为重要。远程通信和网络的一些有效的商业应用有:电子邮件(E-mail)、电子文档资料的分发、电子软件分发、远程办公、电子数据交换(EDI)、公共网络服务、专业化和地区信息服务。
4.1 信息技术概述
多媒体信息:指以文字、声音、图形、图象等为载体的混合信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一种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构成的人工信息系统,可以逼真地模拟各种复杂的现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计算机主要功能与特点:①具有算术运算功能、②具有逻辑判断功能、③具有“记忆”功能、④运算速度快、⑤计算精度高、⑥高度自动化。
计算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⑴问题分析,就是要明确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⑵确定算法,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确定解决问题的计算机处理方案,包括数据转化和功能转化。⑶编程和调试,就是把逻辑设计描述的算法转换为某一程序语言编写的程序;经过试运行和检验调试,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
问题分析的目的是弄清问题的性质、目标、规模、要求以及范围;它大致包括对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用户的需求分析两个方面。问题可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三种。
算法:是一套操作方案,由描述模型和规范组成。(计算机)程序是按照一定规则和步骤组织在一起的指令之集合。
程序特征:⑴程序是用以解决问题的,具有特定任务和功能;⑵程序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步骤;⑶程序是供计算机执行的,必须符合计算机的逻辑和处理方式;⑷程序是由人提供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说明书;⑸程序可以连续自动运行。
指令是计算机硬件能执行的、完成基本操作的命令;用一串二进制代码表示,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操作码是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操作数是参加运算的数据或该数据所在单元地址。
不同的计算机,由于硬件结构不同,指令也不同。一般都具有:数据传送指令、算术和逻辑指令、程序控制指令、输入和输出指令、各类控制管理机器的指令。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⑴第一代(机器)语言。⑵第二代(汇编)语言。⑶第三代(面向过程)语言。⑷第四代(面向应用)语言。⑸第五代(智能化)语言。
机器语言将指令的操作码和操作数以二进制代码表示,是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语言。
汇编语言是用助记符来表示机器指令的符号语言。需要用汇编程序将汇编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能执行的目标程序。
面向过程语言比较接近于人们习惯的自然语言和表达问题的习惯方式。
面向应用语言主要特点是:非过程性、图形窗口和人机对话形式、默认设置和智能化工具、基于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方法、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易读易使用易维护。
智能化语言主要使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帮助人们编写推理、演绎程序。
第三代以上的语言称为高级语言,必须经过翻译后才能被机器执行。
任何数据在计算机内部都表现为二进制数字的形式,用0、1两个代码组成,并以这种形式存储、运算和传递。
数据存储经常用基本概念和单位:⑴位(bit),二进制的一个数位。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⑵字节(Byte),由八位二进制位组成,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基本单位,或称为计算机不可分割的基本存储单元。常用的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有KB、MB、GB、TB.⑶字符(character),用字母、数字和符号表示,是数据可拆分的最小单位。
计算机处理的信息都是以二进制数字形式表示,称之为“码”。
信息编码就是对各种信息从原形式到“码”(新形式)的某种变换操作。编码前的信息和编码后的信息之间的关系由编码的具体操作规则决定。
编码技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的不同,编码规则也不同。通常有有效性编码、抗干扰编码、可靠性编码、保密性编码。
计算机对数值数据的转换,现在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二、十进制互换的。
计算机对文字的处理分三步:①输入编码(外码、内码)、②文字信息运算、③输出编码(字型码)。
常用的西文信息的编码采用“ASCII码”,用八位二进制的不同组合表示。一字节存放,最高位置0.代表94个字符与34个控制操作。
汉字的信息编码有:①机外码(又称输入码)。②机内码(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用的代码)。每个汉字两字节存放,最高位置1.③国标码(也称交换码)即“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共收录汉字、字母、图形等符号7445个,其中汉字6763个(一级汉字3755个,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二级汉字3008个,以部首顺序排列)。
输出编码以字型码表示,所有字型码的集合称为字库。
音频信号是一种模拟信号,主要由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来描述。将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过程称为模-数(A-D)转换。反之,称为数-模(D-A)转换。模-数转换采用固定的时间间隔对声波进行采样,每秒钟的采样数称为采样频率,每个采样点标记振幅的二进制位数称为采样精度。通用的标准采样频率有:44.1kHz、22.05kHz和11.025kHz.
多媒体系统处理声音的方式有三种:外部音源的录放、CD唱片重放、MIDI音乐合成。
计算机的声音处理系统包括:声卡、声音处理软件及相应的输入输出设备。
图形图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动态图像也称视频信息,由许多幅静态画面构成。每一幅称为一幀,所以帧是视频信息构成的最小和最基本单位。视频信息的数字化用两个基本指标:采样频率(每秒帧数)和采样深度(每帧包含的颜色位)。
图像的压缩和解压缩都遵循JPEG静态图像压缩编码国际标准和MPEG动态图像压缩国际标准。视频信息的编辑、加工采用专门的软件。计算机视频处理系统包括视频处理功能卡、视频图形处理软件、视频输入输出设备。
4.2 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备
对微型机来说,五个功能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被实体化为主机箱、键盘和鼠标等输入设备及显示器等输出设备。主机箱内有硬盘、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和微机的核心部件—主板。从理论上说,通常把微机分为主机和外设两大部分。
主板也称系统板,是微机系统集中管理的核心载体。主要构成有: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芯片集、总线结构、功能插卡和扩展槽、输入输出接口、系统BIOS及CMOS.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有:①主频、②总线性能、③寻址能力、④MMX技术。
主频,用MHz表示,它是协调同步各部件行动的基准,主频越高,CPU运算速度越快。
总线是CPU连接各部件的枢纽和传送数据的通道。通常传送三种信号: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总线也相应分为数据、地址和控制总线。
微机的性能依赖于总线的宽度、质量和传输速度。寻址能力,由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
MMX技术,一是可以将多条信息以一条指令完成,二是增加多媒体处理指令。
存储器通常分为内存和外存两部分。
内存也称主存,是CPU直接访问的存储器,存取速度比外存快得多,造价高,断电后其中数据即消逝。容量不如外存大。
内存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高速缓存Cache.习惯上人们把CPU与内存及部分寄存器称为主机。
系统主板上有一系列的扩展槽,用来连接各种插卡(接口板),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插入各种用途的插卡以扩展微机的功能。典型的有显示卡、声卡、视频卡等。
输入输出接口也称为设备控制器或适配器,一般做成电路插卡的形式,也叫适配卡。
BIOS实际上是一组存储在EPROM中的软件,负责对基本I/O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CMOS是一种存储BIOS所使用的系统配置的存储器。
外存也称辅存,它需要经过内存与CPU及输入输出设备交换数据,用来长久保存大量程序和数据。相对内存来说,外存可真正存放信息,容量大,造价便宜,但速度慢。常用外存有软盘、硬盘和光盘。目前计算机用光盘主要有只读型(CD-ROM)、只写一次型和可擦写型光盘。
输入设备的功能是将程序和原始数据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形式送到计算机内存。微机上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器。
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将内存的信息以人们能接受的形式输送出来。显示器和打印机是最基本的输出配置。
显示器分为CRT和LCD两种。尺寸以最大对角线表示,以英寸为单位。显示器的效果取决于像素的多少和间距,还取决与显示卡。
打印机是将输出结果打印到纸上的输出设备,分为击打式和非击打式两大类。常用的有点阵打印机(针打)、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操作系统是直接在裸机上运行的最基本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必须在操作系统支持下运行。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及帮助用户使用、管理计算机的一组程序。其主要作用是:①合理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②提供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界面、③为用户提供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环境。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操作系统主要有五个功能:作业管理、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操作系统的分类:⑴按运行环境分,有实时、分时、批处理操作系统。⑵按管理用户数量分,有单用户和多用户操作系统。⑶按同时管理作业数分,有单任务和多任务操作系统。⑷按与用户交互界面形式分,有字符界面和视窗图形界面操作系统。⑸按使用范围分,有个人微机和网络操作系统。
常用的微机操作系统有:CP/M、MS-DOS、UNIX、Windows、Linux、网络操作系统(NOS)。
一般将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已经翻译成机器语言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言处理程序进行翻译。翻译方式有两种: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编译方式是将源程序一次全部翻译成目标程序,经过连接程序的连接,最终处理成可直接执行的可执行程序。特点是执行速度快,效率高。
解释方式是将源程序逐句读入,边解释,边执行;不产生目标程序。对初学者有利,便于查找错误,但效率低。
实用管理程序指一些公用的服务性工具程序,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管理服务程序大致有:编辑程序、连接装配程序、测试诊断程序、网络管理程序、文件格式转换程序、磁盘压缩程序、备份程序。
4.3 数据组织与管理
早期计算机管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采用文件系统。它的局限性有:文件设计很难满足多种应用程序的要求、存在数据冗余、缺少统一管理、不容易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不能反映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难以采取有效的安全和保密措施、应用程序维护工作量大、编写应用程序不方便、不支持文件的并发存取。
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的相关数据,方便多用户存取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组成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DBS)的主要特征是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
数据库(Database):按一定的逻辑结构组织在一起的、为特定的应用服务的数据的集合,其功能是组织存储数据,以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由一组程序组成,帮助用户实现对数据库的存取、操作及安全控制,并提供用户与数据库或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
现今流行的关系型DBMS有Access、FoxPro、Oracle、Sybase和Informix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共同的基本功能:①存储及检索数据、②提供用户视图、③创建及修改数据库、④操纵数据和生成报表。
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数据描述包括三个方面:⑴数据的静态特性,包括数据基本结构、数据间的联系;⑵数据的动态特性,指数据操作上的定义和规则;⑶对数据的完整性约束,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为把现实世界具体事物组织为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首先要把现实世界客观对象抽象为信息世界能描述的信息结构,然后再转换成机器世界能够存储和处理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库建模采用三种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用于数据库设计,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用于DBMS实现。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用户、面向现实世界的数据模型,与DBMS无关。主要用于描述一个组织部门的概念化结构,通常使用“实体-关系(E-R)图”来描述。
现实世界用概念模型可以记录和描述为:①实体(客观存在并可互相区别的事、物、概念等);②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③属性(实体的每一特性);④不同实体、实体集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逻辑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者用于描述数据间的逻辑关系的工具。用概念数据模型表示的数据必须转化为逻辑数据模型表示的数据才能在DBMS上实现。数据库通常采用三种逻辑模型来组织数据: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
物理数据模型是反映数据存储的数据模型。每种逻辑数据模型在实现时都有其对应的物理数据模型,它不但与DBMS有关,而且与操作系统和硬件有关。
数据有“型”(Type)和“值”(value)之分,型是对数据结构、类型、属性的说明;值是型的某具体值。用数据模型描述数据时也有型、值之分。
数据模型和数据模式不应混淆。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的手段。数据模式是用给定的数据模型对具体数据的型进行描述;数据模式反映一个业务实体的各种数据的结构、属性、联系和约束。
数据模式分三级:模式、外模式、内模式。
模式也称为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视图。模式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基本的任务。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是依据逻辑模型对用户所用到的局部数据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
内模式是用物理模型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模式与内外模式之间的映射由DBMS来完成。
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组成的数据集合,它以二维表的形式,即行和列来组织数据,并确定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用来表征关系模型的基本数据单位有:⑴元组、⑵属性⑶域⑷码。
元组(记录):关系表中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元组或记录,是某个实体的相关事实的集合,描述了这个实体的全部属性。
属性:表的各列称为属性,它表示所描述的实体的各种特征,每个属性都有属性名。
域(数据项或字段):属性所允许的取值。每个属性域表明了关系表中所有描述对象的共同特征、类型和取值范围。
码(键):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的值可以唯一标识一个元组。
关系数据库数据的组织层次为:域(字段)组成了元组(记录),记录组成了文件(关系表),文件又组成了数据库。数据层次的最高一层是数据库,即面向一个组织全局应用的综合的、集成的、相关的数据文件的集合。
分布式数据库(Disributed Database)通过通讯设备将处理所涉及的在不同场所存放的数据连接起来,以与数据库同样的原理进行工作。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专门为决策支持系统而设计的一种关系型的、包含数以百万或千万计的数据记录的非常庞大的数据库,帮助决策者进行综合业务分析建立强大的数据基础。
数据集市(Data Market)是数据仓库的一个子集,它将数据仓库的概念引入了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各个部门,为某个特定领域提供数据。
面向对象数据库(OO Database)中的数据以对象进行存储,对象既包含了文字、数值、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数据,又包含了完成数据库事务处理所需的各种处理指令。
4.4 网络与通信
当一个组织使用两个以上的计算机系统时,会用到三种基本数据处理策略:集中式处理、分散式处理和分布式处理。使用集中式处理时,所有处理均发生在单个位置或单个设备中,这种方法提供了最高程度的控制。使用分散式处理时,处理设备放置在各个远程位置,各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之间是孤立的,相互间不通信的,只适用于具有独立业务部门的公司。使用分布式处理时,
计算机分布在较远的位置,相互之间通过远程通信设备连接起来,适用于大型企业,并且各部门的业务紧密联系的。
远程通信是指以电子传输方式传送信号。数据通信是远程通信中的一个特殊子集,涉及数据的电子采集、加工和分发。数据通信的完成借助于远程通信技术。
数据通信利用了各种通信媒介,最常见的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微波、电话线。
将同一地理区域的计算机系统和设备连接成一个网络,就是局域网(LAN)。局域网可以是环型、星型、层次型或网状型网络。
LAN的类型:用通信网络连接计算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①终端-主机、②文件服务器、③客户机/服务器等三种体系结构。
所有客户机的请求和服务器的响应均通过中间件传播;中间件(Middleware)是一个软件,它翻译来自客户机的请求,使其能与客户机/服务器环境中的其它网络协议、标准及数据库兼容。
通信协议使通信成为可能。LAN采用的通信协议有:①轮询法、②令牌传递、③争用。
LAN的硬件包括:单独的节点(微机和外设)、通信通道(电缆和连接器)、网络接口卡。
网络接口卡是一块可以插入计算机扩充插槽的卡,作用是使计算机和网络通信。
“拓扑”代表网络的设计和布局,是网络的设计“体系”。目前常见的拓扑结构有三种:①星型,②环型和③总线型。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局域网采用混合型拓扑,组合了多种拓扑的优点。
广域网(WAN)是将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连接起来的网络,使用微波、卫星或电话线进行传输。因特网就是超大型WAN的一个典型例子。一些大型电信公司通过“公共数据网络”(PDN)建立的广域网,通常称为“增值网”(VAN)
第五章、信 息 的 组 织
(广义)信息系统指组织系统中分工从事信息处理的子系统。(狭义)信息系统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系统中,为完成该系统所需的信息处理工作而定义的机构、人员、设备、规程的有机、完整子系统。
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由硬件设备、功能软件、数据库、远程通信、人员和各种部件与过程所组成。它又称为企业的技术基础设施,因为它包括组成信息系统基础的共享信息系统资源。
信息系统组成:一套机制(工作程序、规则、步骤、处理次序等),三个库(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
管理信息系统(MIS)以事务处理系统(TPS)为基础,对事务处理系统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中级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计划、控制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面向管理,为管理提供所需信息,并提供对信息进一步深加工的功能。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组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关键。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一种能够帮助用户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商业信息的技术。
5.1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特征:⑴根据主观性,信息系统不是孤立的、自足的系统,总是依附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作为一个关键的、具有特殊地位的子系统存在。⑵信息系统的作用是间接的,效益通过管理表现。具有全局性,通过信息支持全局更协调、更有效地工作。⑶信息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有机的系统。⑷信息系统任务是处理信息,应称为信息处理子系统。
信息系统有三大类:生物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社会经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有七个方面共性:⑴以处理信息为目的;⑵依附于复杂实体系统,为其管理、控制、协调服务;⑶在复杂系统中发挥全局性、间接性作用;⑷分信息处理和神经末梢两大部分;⑸自身也是复杂系统,存在控制、管理、协调任务;⑹功能包括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提供五个环节;⑺信息系统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影响信息系统的工作环境的五个方面:⑴主系统及环境情况;⑵决策与管理的情况;⑶所处理的信息的情况;⑷信息的复杂程度及规模;⑸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及人员素质。
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五个方面:⑴信息的收集,分原始信息和二次信息收集。⑵信息的存储。⑶信息的加工。⑷信息的传递。⑸信息的提供。
原始信息收集是指信息发生的当时、当地,从实体中取出并记录在介质上。关键是完整准确及时。要求是时间性强、校验功能强、系统稳定可靠。
二次信息收集是指收集已录在介质上,与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已分开的信息;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关键问题在于有目的地选取所需信息和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信息系统必须具有信息存储功能,需要考虑存储量、信息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全保密等。保证信息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流、整理得当、随时可用。
信息的加工是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以得到更加符合需要或更加反映本质的信息。
信息加工的种类有数值运算(简单的算术和代数运算,数据统计,优化算法,模拟预测方法),非数值数据处理(排序、归并、分类、文字处理)。
为了信息加工,信息系统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方法与模型。
信息传递在信息系统较大和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时是必须的基本功能,必须充分考虑需要传递的信息的种类、数量、频率、可靠性要求等因素。信息传递与信息存储常常联系在一起,需要作出权衡和合理选择。
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向管理者提供信息的手段或机制,也就是接口或界面。有①对话式的使用接口或②固定的例行的信息服务。提供方式应该简明易用、避免误解、提高清晰度。
信息系统中可以通过控制来改变输入或处理的输出,控制通过反馈来实现。信息系统的控制作用对管理人员和决策者也很重要。
计算机系统还能够通过预测未来事件来防止问题出现。这种反应方式常被称为前馈(控制)。前馈就是一种计划信息,用以控制控制系统的未来。
信息系统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许多信息系统开始是手工的,后来逐步发展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但是,只是简单地将手工信息系统计算机化,并不一定能改进系统的性能。许多情况下人的灵活性和决策能力仍起重要作用。
5.2 信息系统的结构
结构就是指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如何组成。以下部分一般是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⑴收集信息的子系统,这是信息系统业务活动的起点。⑵管理存储在系统中的数据的子系统,或称为数据库子系统。任务是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保管、维护及更新。⑶组织对数据进行加工的子系统。它不仅要有为加工所需的模型和方法,还要有调度和使用的机制和手段。⑷提供信息的子系统,或称显示子系统。功能是向最终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根据需要,以上这些部分可以以不同方式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结构。一般有:⑴“流水线”式结构,⑵“工具箱”式结构。
流水线式结构常用于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主要是原始信息,基本上进行例行的固定任务。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但是要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修改与扩充是十分困难的。
工具箱式结构常见于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功能灵活多变,可根据使用者的命令随时进行组合和变更。用户接口主要用于接受使用者的命令与说明,还可以输入新数据或模型和方法。显著特点是“随用随成长”,是“开放型”的
模型是指管理工作中各种因素间的定量或定性的相互关系,它是在管理科学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方法是指一定的数学计算方法,它是独立于管理学(或其它学科)以外的。
模型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提供必要的信息,方法库提供加工的方法。
信息系统层次结构是将信息处理各种功能有计划地分散到不同层次,并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层次结构的主要考虑问题有:⑴平衡管理幅度,合理划分层次。“扁平”是管理幅度过宽,“陡峭”是管理幅度过窄。⑵在层次间合理分配功能。按服务对象的需要存储必要的信息,配备必要的加工和显示功能。⑶根据“一时一地”原则,安排合理的信息传递。必须在通讯费用和存储费用间计算和权衡。
“一时一地”原则:即一项信息只存一次,一项加工只做一次。
信息系统的空间结构包括拓扑结构和物理实现两个方面。拓扑结构是指各种等级的信息存储与处理中心与它们之间的通讯渠道组成的逻辑网络结构。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型结构、环型结构、网状型结构。
5.3 组织与信息系统
组织具有共同的特点:⑴组织是独特的社会系统;⑵组织都具有目标;⑶组织以某种或某几种方式构成。
组织是独特的社会系统:①所有组织中都有人的作用;②不同于更广泛的社会环境;③组织内部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一定的方式构成;④特定的个体承担有明确的职责。
组织的目标是组织在社会环境中的功能。组织的目标可以如下设定:①组织的环境和社会背景、②根据环境衡量组织的性能、③组织内部的性能。④确定组织的目标时要区分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常见的组织结构有:⑴层次式组织结构;⑵项目式组织结构;⑶团队式组织结构;⑷多维式组织结构。
层次式组织结构,按职权功能来划分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层次越高,权力越大。层次越多,结构越陡峭,信息传递越多。反之,扁平结构的组织中,信息系统成为关键因素。
项目式组织结构,以主要产品和服务为组织中心。一般是暂时的。
团队式组织结构以工作团队或小组为中心,有一个领导者负责。根据任务,团队可以是暂时或永久性的。
多维式组织结构可能同时合并了几种结构。
组织环境:⑴组织从环境中或从环境的其他组织接受输入。⑵组织使用这些输入产生输出,这些输出可能对社会整体有社会利益或弊端。⑶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是增加价值的过程。⑷在具有从环境中接受输入以产生输出这样明确目标的同时,组织也大量受到环境的影响。
组织文化:⑴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公司或机构共享的主要理解和假设。⑵理解包括共同的信仰、价值和制定决策的方法,通常不以目标的形式或正式的政策来表述。⑶组织文化或是多年所形成,或是由高层管理者快速形成。⑷组织文化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作有强烈的影响。
组织变化:⑴组织变化关系到盈利或非盈利企业如何计划、实施和处理变化。⑵变化可由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引起,外部因素包括竞争对手、股东、法律、规章制度、自然事件及经济环境等。⑶引进或修改信息系统也会导致变化。⑷克服对变化的抵制是企业引入信息系统最艰难的部分。
变化模型是对变化理论的表述,而变化理论阐明了变化的每个阶段及实施的最佳方式。
Kurt Lewint和Edgar Schein变化三阶段模型:⑴融化阶段,摈弃旧有习惯,创造一种接受变化的氛围;⑵转化阶段,学习新的工作方法、行为和系统;⑶冻结阶段,强化变化,使新流程成为自然的,得到认可。
组织应适应新的情况或不断改变他们的实践。组织学习即是基于经验和观念的调整。信息系统所带来的变化会引起组织学习。组织学习与组织变化密切相关。
组织系统从输入到输出的处理过程需要资源。组织因其处理的资源不同而变得多样化,相应的控制活动也多样化,并可按性质分为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一个组织内部有许多独立的活动,所以组织要按部门和功能组织起来,每个活动依赖于与其他活动的联系来有效地发挥功能。
环境总是变化的,所以组织要不断选择某种方式来适应变化,选择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组织的选择就是做出决策。Anthony确定了决策有三种基本类型:战略计划决策、管理控制决策、操作控制决策。
战略计划是关于一个组织目标、这些目标的变化、用于达到这些目标的资源以及将要控制获取、使用和处理这些资源的政策的决策过程。
管理控制为了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保证资源高效率、有效果地获得和使用。管理控制决策是在战略计划和目标的框架内做出的。
操作控制保证一定的任务被高效率、有效果地执行。它集中于个别任务,并在由战略计划和管理控制决策所发布的严格规范的指导下执行。
组织活动中的信息,如果只限于以前的历史,并不考虑按时处理并从数据上得出有意义的相关数据,这种信息就属于内部报告信息。
如果用一些数学方法去分析内部报告数据,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就成为内部处理信息。
不同决策层次上所需的决策信息不同。这些不同的信息需求需要考虑的特征有:详细程度、精确程度、复杂性、结构化程度、使用内部或外部信息程度、时间跨度。
5.4 信息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大多数组织针对各层次需求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
事务处理是组织最基本的活动。把信息按事务处理要求组织和处理,实现组织日常事务活动的系统称为事务处理系统(TPS)。
事务处理系统也称数据处理系统(EDPS),其重要作用是收集、处理、存储数据供将来使用。事务处理活动与决策无直接联系,但它是组织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是决策数据的来源。
事务处理系统(TPS)面向单个或综合事务的处理,讲究处理过程的效率和自动化,支持操作级。
事务处理系统(TPS)与其他系统不同的特点有:①有很高的效率,能完成大量数据的处理;②具有数据编辑、验证的功能;③对处理过程的监控功能;④安全机制和备份。
事务处理系统本身具有的功能特点:①数据处理、②数据维护、③数据查询、④监控功能。
数据处理功能用以完成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使用;要求保证精确度、准确性、高效率、自动化。
数据维护功能包括对数据的更新、检查、整理、修改、备份等。
数据查询功能主要是例行的定制查询,重复性高、算法简单、要求快速响应。
监控功能保证事务处理过程正确、对外部产生的中断尽可能恢复原状、对系统工作全面记录。
事务处理系统中的信息的组织方式取决于事务的类型,分批处理和实时处理两种;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联机实时处理(OLTP)方式。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用来提供各种作业、管理和决策信息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手工规程以及用于分析的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实现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设备的统一规划,确保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从垂直角度分,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成三个基本部分:事务处理部分、分析部分、决策部分。
从业务功能角度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不同的组织有相应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完成相应的职能,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信息的特征:目的性、时间性、有效性、不完全性、层次性。
管理信息的系统化采集方法:①规范基础数据管理、②从上而下收集所有信息载体、③整理信息、④分析数据特征和建立数据字典、⑤确定数据结构和建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用分析决策模型、MIS中的信息为决策者的思维和行动过程提供分析和信息查询手段的系统。
DSS是一组处理数据和进行推测的分析程序,能从MIS中获得信息以支持管理者制定决策。
DSS的目标是改善决策质量,以交互的方式,根据“What-if”的分析来制定最好的决策。
决策模式就是决策者进行决策时必须遵循的一般活动规律。
决策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发现和识别问题(选择期望模型、表述问题);②理解、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方案;③选择最终方案。
DSS的基本结构是斯派奇模型,它由三个可以互相通信的、有关联的子系统组成:模型库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和会话管理子系统。
数据库子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字典和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分为:事务数据、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和个人数据。
模型库子系统包括模型库、模型管理子系统。
模型库中包含财务的、统计的、管理科学的的模型,常用的有:统计解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多变量解析模型。
会话管理子系统包括一些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通过该子系统,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会话和信息交互。会话管理子系统中处理的信息分为动作信息、响应信息和处理参照信息。
[TPS、MIS和DSS的比较见教材表5-2、5-3.]
人工智能(AI)系统的特征是通过经验自我学习,能应用大量的知识,和人类进行交谈,在通信中识别错误和二义性,并能实时应答。
人工智能系统组成包括人员、规程、硬件、软件、数据、开发计算机系统所必须的知识,以及用来演示智能特征的机器设备。
人工智能领域包括专家系统、机器人技术、视觉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学习系统及神经网络。
专家系统可以象某个特定领域的人类专家一样进行决策。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对系统经过推理和提议的决策作出解释、能显示“智能”行为、能从复杂的关系间得出结论、能提供“可移动的”知识、能处理不确定的问题。
专家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各个阶段的支持上,这些阶段包括有:战略目标的制定、规划、设计、决策制定、质量控制及监控以及诊断等方面。
5.5 数据挖掘及其应用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需要工具和手段来对大批量的信息进行加工,从中找出规律与趋势。在信息处理技术中,这被称为数据挖掘(Data Mining)。数据挖掘的作用主要是预测。
数据挖掘与统计的主要区别是:使用数据挖掘工具的人是商业的最终用户而不是统计学家。数据挖掘能够将统计过程自动化,得到的结果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减少最终用户的负担。
凡在数据库中寻找到现存的有用信息时,称之为“发现”,这是数据挖掘的功能之一。当我们在寻找能够预测未来走势的信息时,称之为“预测”。
数据挖掘主要有四类产品:⑴目标方案。主要将数据挖掘用于某一特殊问题或领域。因此能够将数据挖掘算法中的复杂性降低或进行自动化处理。⑵商业工具。主要目的是帮助商业最终用户能方便地使用和理解数据挖掘,以便能够从这些工具中得到有用的信息,避免错误的使用挖掘工具。⑶商业分析工具。主要是提供给那些对数据挖掘工作和变量代表的含义有些了解的用户使用。⑷研究分析工具。是为数据挖掘研究者或统计分析人员使用的。通常包括大量的统计、图形和可视化软件,同时包括一些最新的前沿技术。
对数据挖掘产品的评价通常从三方面考虑:⑴商业评价,它更多考虑市场特点。⑵应用评价,立足于比较细节的层次,说明某一技术在哪个应用领域效果最好。⑶算法评价,是最详细的评价,它是从数据挖掘的最低层来比较这些技术
第六章、信息系统的开发
组织通常可用三种方式建立信息系统:一是通过购买,并在组织中实施;二是请信息系统开发公司来开发;三是由组织的内部人员自行开发。
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包括:⑴整体性原则;⑵有序相关性原则;⑶动态性原则;⑷目标优化原则;⑸可行性原则。信息系统的开发不仅仅是开发人员的事,作为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也要参与到开发中去。
项目的开发应该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通常有两种开发的思路,即“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而原型法是自底向上的方法。
传统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一种严谨的软件开发方法。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严格划分阶段,即把软件的整个生命期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编程和测试)、运行维护和审计等阶段,并严格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目标、应提交的成果,甚至规定了工作的步骤和采用的工具。
原型法的基本思路:首先建立系统的基本结构,实现基本功能;然后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补充数据,修订与增添有关模型和方法,满足用户的进一步要求。原型法的实质目的在于启发用户提出需求,降低大型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
可视化开发是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它使应用软件开发从专业人员的手中解放出来,使广大最终用户自己动手开发自己需要的应用系统成为可能。
6.1 信息系统的规划
信息系统规划也是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涉及到进行信息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策略。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系统规划:⑴需求的变化导致信息系统开发复杂性的增加,原先的基于程序设计的系统开发方法和工具已经远远不适应。⑵结构化方法注重系统性,要求在系统开发前对系统的需求、系统结构都有明确的定义,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⑶信息工程方法的核心就是总体规划,它保证了组织信息系统总体上的成功,即使某些应用失败也不会影响大局。⑷任何一个系统都需要经常修改维护。要想降低修改和维护的工作量,其前提是有好的系统结构,而系统结构是在总体规划下制定的。⑸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计算机价格下降,允许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之类具有很高灵活性的系统结构,而系统规划是对这种灵活性结构的重要保证。⑹事实说明,对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建设,制订总体规划对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促进信息系统规划所需考虑的因素:⑴对企业制定战略提供足够的支持;⑵开发新的企业机会;⑶详细规划信息系统专业人员;⑷及时把握信息系统成本和效益。
通常由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规划信息系统。通过咨询信息系统专家、高级管理人员制定出能帮助他们实现企业战略的信息系统。
在系统规划中应制定出现行系统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出新的信息系统能促进组织的发展,以及在新系统中采用的最新技术成果能有效提高系统效能。
规划新的信息系统的过程:⑴首先支持企业战略,解决现行系统中存在问题,促进组织发展,采用最新的技术成果。⑵然后进行信息系统规划。⑶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的管理。
信息系统的目标要适合组织机构的目标和战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再通过进一步明确用户的实际要求,以保证系统的成功。
与组织目标相应,大型信息系统的目标也可以是一个分层的目标树结构。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有总体目标,每个子系统又有更明确、更具体的分目标和子目标。
分目标和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局部要求),是服从总目标的,当出现局部利益与总体利益矛盾时要充分协调,原则上都要服从总目标的需要。
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要考虑到新的信息系统的基本运行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分阶段(Nolan)模型:企业信息化过程可分为初始阶段、普及阶段、规划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些阶段是信息化过程的客观发展规律,阶段是不能超越的,但是可以根据各阶段的特征进行规划,从而缩短通过阶段的时间。
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开放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技术等方面。
在系统规划时考虑的技术问题有:识别组织目前信息技术水平;研究和权衡规划中的信息系统对技术的需求,作出技术上的合理安排;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在技术上获得合理的保证。
组织是按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的集体。组织环境是指组织的性质、运作机制和管理水平。
社会经济系统中,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和结构的人的群体和关系,企业是为了生产产品实现盈利的目的形成的组织
组织性质和运作机制是信息系统的基础,组织的管理水平对信息系统成败也有很大影响。
组织活动可以用流和处理过程来表达,常见的有:物流、事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
物流如从原材料经加工制造形成产品的过程;事物流是组织内部和外部事物性活动的过程;资金流是伴随物流和劳务产生的资金收付过程。
信息流是组织中各种流的抽象表现形式。信息流总是贯穿于组织的每个活动中,任何其它流的产生与存在,总伴随有信息流的产生与存在,信息流可以作为对其它流进行控制的依据。
对于落后的管理体制,它首先需要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对管理体制的改变。
信息系统规划在于充分了解运行的社会环境,以提出切合实际的开发计划。
与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包括有:⑴人的信息意识和能力;⑵政策和法规;⑶组织文化和体制。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三阶段模型:⑴战略规划制定;⑵确定信息需求;⑶资源分配。
6.2 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从系统、信息等概念出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再从中引伸出信息系统研制的方法与技术。信息系统工程将更全面地研究复杂的应用系统和适用的开发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系统分析方法强调:⑴首先考察具体单位和组织的总目标;⑵以管理人员,特别是决策人员的需要为出发点;⑶严格地划分工作阶段,保证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⑷采用简明有效的(结构化)表达工具,通俗易懂地记载和描述信息系统;⑸工作成果的描述必须成文归档。
系统开发人员由三部分人组成:⑴风险承担人(系统获益人);⑵用户;⑶系统开发专业人员。
风险承担人:从系统开发中最终获得效益者。
一把手原则: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应当是项目小组的成员。
用户:使用系统或与系统关系密切的人员。
系统开发专业人员:主要包括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还可能包括通信专业人员和项目管理员。
系统分析员是系统开发的核心,是直接导致系统成功或失败的关键。许多情况下,系统分析员还要充当项目管理者,协调整个项目开发过程。程序员负责编写计算机程序并实现新的系统。
经理是最有可能被公司授权来进行变革的人,因此,他们最有可能是系统开发项目的启动者。
整个管理层支持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将大大影响系统开发的成败。
可行性分析过程是确定系统是否值得开发的过程。通常可行性分析从四个方面进行:技术可行性、组织可行性、时间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研究目的是判断新的系统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否实现,或某种新技术能否获得。
组织可行性是研究,所建议的系统在组织结构上能否成功地实现。
时间可行性是研究,新系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发完成。
经济可行性是研究系统开发的成本和效益,判断系统运行得到的效益是否能高于系统开发的成本,以及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开发的成本。
信息技术虽然能帮助企业解决许多问题,但它并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充分了解信息系统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可避免或减少失败。
如果组织能在管理和技术上预先注意风险,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并采取适当控制措施,才可确保项目的成功。
6.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购买方式简单、费用低,但是往往系统难以完全满足组织的信息需求,特别是给日后的系统维护可能会带来极大的不便。
请开发公司开发是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满足组织的信息需求,费用也不是很高,但是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在开发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维护队伍,否则会产生与购买一样的问题。
由组织内部人员自行开发对本组织的要求比较高,项目小组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人士负责,项目小组成员可以是信息系统专业人员,也要有最终用户。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⑴优点:①对系统的每个微小情况都能给予注意;②用户必须参与,能充分满足用户要求;③常能产生高质量的系统;④各阶段以文档作为里程碑,完整的文档使系统维护更方便;⑤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边干边学,可防止缺乏经验的风险。⑵缺点:①开发周期长,难以满足短周期使用项目;②开发成本高,难以满足小型项目需要;③开发过程复杂,用户必须提供完整的需求,不适应于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也不易适应环境的变化;④开发分阶段进行,某阶段出现的错误将被带到其后阶段,并会扩大,因此对质量审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其任务是确定企业需求,并把这种需求反映到信息系统需求说明书中。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确定用户问题和提供解决该问题的信息系统逻辑方案。
系统设计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其目标是把信息系统的逻辑方案转换成可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的物理技术方案。系统设计工作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模块设计两大阶段,工作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开发实施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其工作内容包括编程、测试和系统切换等。
运行维护和审计是系统开发的第四阶段。
需求分析工作主要由系统分析人员承担,其过程中常用的工具有组织结构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这个阶段的工作是通过的组织各部门、各业务的详细调查,明确用户提出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系统分析结束时,系统分析员应完成系统分析报告[即系统(需求)说明书]。
系统需求分析具体过程包括:①了解系统的组织结构;②业务活动分析;③数据流图和数据流分析;④采用数据字典及其他工具的数据分析;⑤功能/数据分析;⑥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表达部门或单位的组织结构,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部分,同时标明行政隶属关系、信息流动关系和其他关系。画组织结构图的目的在于,首先从系统总体上了解信息流动的粗略情况,抓住与本项目有关的信息流集中的部分,以便为下一步的现场业务调查确定目标。
所谓业务活动分析,是指借助于图表工具让业务的处理过程脱离其具体的工作场所和实现手段而抽象地加以描述。业务过程描述的重点在于能完整地表达整个业务过程,包括对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单据帐册的存储方式。
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最主要工具是数据流图。数据流图就是只通过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外部实体这四种记号来抽象综合地描述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程。
数据流图不是从用户那里调查来的第一手原始材料,而是经过了系统分析人员的分析和加工,它能以一种更抽象的、综合的表达手段来描述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程,表达出多种业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箭头表示数据流,指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数据存储可以指帐本、记录本,也可以指计算机中存储的各种文件及数据库。数据处理逻辑表示对信息的加工,包括手工和计算机的加工处理。外部实体是指在系统之外的、与系统有信息交流的部门或人员。对于系统而言,它们是信息的来源或去向。
数据流图强调抽象性和综合性,用数据流图表达系统采用自顶向下逐步分析方法分层进行。由于图形描述的用户友善性,数据流图成为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
数据分析目的是把数据流图中未能详细表达的,有关的处理逻辑和数据的各种详细材料进行汇总整理,以便检查系统中的数据是否存在问题。
数据分析最主要的工具是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描述系统中的数据和数据间的关系,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数据字典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流图中所有数据的描述和处理逻辑的说明。
功能/数据分析法是IBM公司提出的一种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法。它通过U/C矩阵的建立和分析对系统的数据和功能进行检验。功能数据分析就是要解决系统中可能隐藏的问题。
系统分析结束时,系统分析员必须提交系统分析报告,称作系统说明书,交由专家小组、用户和上级审批。
系统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是与用户交流的工具,也是系统设计的依据,并在系统测试、系统维护和系统评价时使用。
系统说明书将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文档长期保存,其内容包括:①原系统调查和分析内容;②新系统逻辑模型;③新系统信息量估算、数据处理方式选择以及软硬件系统配置意见等;④成本估算。
系统设计的原则是在满足系统逻辑模型提出的功能下,要使系统的运行有高的效率、高的可靠性、好的服务质量以及很强的适应能力。系统的适应性是系统设计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设计是把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按一定的原则分成易于实现的模块,并把模块按它们间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结构图。
原则上说,系统的模块化设计要求模块间的联系要少并简单,以减少控制类联系;划出的模块内的功能要单一。
模块设计有四个主要活动:数据设计、控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和程序设计。
数据设计的任务是要确定系统所需要的数据项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然后按照数据关系理论建立数据文件或数据库表。数据设计的第一步是使用实体关系图(ERD)来建立数据模型。
控制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套控制措施来减少系统操作的差错。
系统分析员要能识别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并要制定措施预防问题发生,对于无法预防的问题也应有检测手段或在系统出事后能及时补救。
输入/输出设计是为系统的交互活动提供友好的用户图形接口。
人和计算机间采用图形接口是当前软件发展的一个趋势,采用图形方式更便于用户界面上的统一,也更加美观和易于操作。
程序设计是进一步明确有多少个需要编写的程序及其相互关系,并对所有由计算机执行的模块做出详细的说明,包括模块功能、性能、环境要求、技术指标、格式以及时间限制等。其最终产品是给程序员用的每个模块的程序说明书。
系统分析员把系统每个模块的(程序)设计说明书交给程序员,由程序员编写程序并进行测试。
程序一般用高级语言编写,如Visual Basic、C++或者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测试方式包括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单元测试是以每个模块为单位执行的分开独立测试。单元测试又分为结构测试和逻辑测试:结构测试是确认程序是否符合程序语言规则,逻辑测试是验证程序中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把各独立的模块集成起来形成系统,并进行系统的正确性测试,这就是组装测试。组装测试是检查模块之间是否有问题。
确认测试则要验证系统的功能、性能或其他指标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测试的主要依据就是系统说明书。除了测试系统的正确与否,还要检查系统开发文档是否完整。
系统测试是将经确认测试的软件系统与计算机、外设、支持软件、数据等环境集成一起后,在实际环境下检查系统的工作情况。
在安装新系统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是人员的培训,如操作、维护、管理的人员等。
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的过程称为系统切换。有三方面的内容需要转换:①数据转换;②文件转换;③系统转换。
系统转换的方式有四种:直接方式、并行方式、导航方式和(分段)逐步方式。
系统维护是指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会因企业发展和需求变化而作些修改,系统也可能因存在的某些问题需要得到纠正,所以系统必须允许其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修改,这个过程称作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工作可分为三种类型: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
正确性维护是改正系统中的错误或消除程序中的隐患,是对系统在设计和实现阶段工作所遗留下的问题的修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是指那些因系统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调整性维护。完善性维护是指对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或增加。
为什么要进行项目管理?研究表明,大多数信息系统都不能按预计的时间和成本内完成,因而无法满足用户要求。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必须认真地做好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工作。
管理项目的第一步是在开发前准备好一份工作细目清单,以此规定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阶段的各项活动;第二步是要决定活动所需资源和完成活动所需时间。
项目管理软件产品可以用来产生状态报告和分析某活动的延迟对其他活动和整个项目的影响程度,使管理者能够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软件文档化是软件工程的基本要求,信息系统中的文档甚至比程序更重要。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中文档被称作各阶段的里程碑。
人们借助于软件工具帮助编写文档,这就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就是使用软件工具帮助软件工程人员开发软件。
原型法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系统开发方法,在需求难以说明,或需求变动较大的一类系统开发中是非常适用的方法。原型法采用渐进的方式,把系统开发的五个阶段压缩在一起,反复执行。
原型法通常分成四个步骤:①确定基本需求;②构造原型;③运行评价;④设计修改。
原型法的优缺点:⑴优点有:①通常更能满足用户需求;②能较快实现系统基本结构;③也使开发成本降低;④适应用户需求不确定的系统;⑤时间要求迫切的系统开发,只能采用原型法。
⑵缺点有:①原型法虽然加快系统开发的速度,但这往往导致系统质量的下降;②由于原型法没有严格的系统开发规范,文档也不作为开发的主要依据,因此系统集成和系统维护都很困难。
可视化开发就是在可视开发工具提供的图形用户界面上,通过菜单、按钮、对话框、编辑框、单选框、复选框、列表框和滚动条等,由可视开发工具自动生成应用软件。
由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第四代生成语言能够快速开发系统,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建立原型。
最终用户指的就是实际使用系统的人员。最终用户开发是指不需要信息系统专家帮助,完全由用户自己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最终用户开发方法适用的范围是:完成个人数据分析、开发供自己使用的信息系统、开发简单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等。
最终用户开发可能会增加系统的成本。最终用户开发的系统质量往往不高;缺乏文档;数据往往分散,不能共享;要与其他系统结合很困难;系统的维护也很困难。
合适的开发方法可以降低系统开发的成本。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就要确定使用的开发方法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