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水文地质学》(01542)复习资料(11)

第13章   岩溶水

13.1岩溶及其研究意义

岩溶地貌和岩溶水,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赋存并流动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介质的可溶性,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扩展改造介质,从而改变自身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动态特征。岩溶水系统是一个通过水与介质不断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自组织动力系统。

演化充分的岩溶水系统,介质改造为尺寸扩大而又不均匀的空隙体系,在一定条件下,洞穴管道系统贯通,构成地下河系。由于含水介质空隙扩展,渗透性能明显增强,地下水流迅速,导致地下水时空变化强烈。雨季地下水位迅速抬升,旱季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补给区地下水埋藏深度大,河流漏失,导致缺水干旱;排泄区水流集中,水量丰富,易发洪涝。

13.2岩溶发育基本条件

岩溶发育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水的流动。

溶蚀是指具有侵蚀性的水将可溶岩的某些组转入水中,扩展可溶岩空隙的作用。

地质构造对岩溶水发育有重要的作用:构造的边界控制了地下水溯源溶蚀的范围,从而决定了岩溶水系统的边界;主要断裂带,背斜和向斜轴部,往往控制地下河系的发育部位与方向。新构造运动控制着水流的活动空间:新构造运动稳定时期,水流持续不断作用于同一部位,有利于形成贯通的地下管道系统,在构造边界之内形成统一的岩溶地下水系;构造不断隆升,水流不断向高程较低的部位移动,无法持续溶蚀同一部位,难以形成贯通的地下河系。

13.2.1 岩石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碳酸盐岩的可溶性,自大而小:石灰岩 白云岩 硅质灰岩 泥灰岩

12.2.2 可溶性岩的透水性

碳酸盐岩中存在两类空隙:一是与沉积同生的空隙,二是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裂隙,对碳酸盐岩的透水性以及岩溶发育起主要作用的是构造裂隙。

层后不同的碳酸盐岩,构造裂隙发育特点不同:中厚层至中薄层碳酸盐岩,构造裂隙密集,分布均匀,有利于形成溶蚀均匀的岩溶含水层,巨后层的纯灰岩,构造裂隙稀疏,宽长,分布极不均匀,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碳酸盐岩裂隙初始发育特征,控制着水流优先运移途径,从而导致差异溶蚀,初始裂隙愈发育 愈宽大的部位,溶蚀作用愈强烈 ,水流愈容易汇聚。碳酸盐岩的主要断裂带 裂隙发育的背斜和向斜,岩溶最为发育:在巨厚层碳酸盐岩中,这些部位发育为地下河系。

13.3.2 差异性水流与介质差异改造

张开裂隙构成的网络通道中,水流选择途径最短  宽度最大的优势通道流动,水流集中的优势通道,溶蚀作用强烈,裂隙溶蚀扩张迅速,扩张迅速的裂隙,发生优势溶蚀,优先出现紊流以及相应的机械侵蚀,优先发生重力崩塌,形成管道-洞穴系统。

表征水流强度的是渗透流速v,而V=KI,在裂隙发育相近的条件下,沿着水流方向,,I最大,v最大,溶蚀最为强烈。

岩溶管道-洞穴在碳酸岩盐下伏隔水底板起着控制作用的仍是水流条件:隔水底板迫使水流汇聚其上,从而在隔水底板之上的可溶岩形成层状岩溶管道系统。

13.4.2 岩溶含水介质特征

岩溶发育相对均匀,成井率高,原因在于与岩性结构密集均匀,后期溶蚀不十分强烈,形成较为均匀的溶蚀裂隙含水介质。

13.4.4 岩溶水补给  径流及排泄特征

干旱缺水的北方岩溶区,大泉集中排泄地带,水源丰富,经济发达,地势高的山区往往缺水,成为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的贫困地带。

13.4.5 岩溶水动态特征

北方岩溶大泉动态稳定的原因在于:①汇水范围大,降水入渗从补给区流向排泄区流程长,溶蚀裂隙中水流速度缓慢,远源和近源入渗降水存在错峰作用②汇水区内不同部分降水不同步,时间上起错峰作用③补给区多有松散沉积覆盖,通过包气带入渗,起滤波作用。

自考大专《水文地质学》(01542)复习资料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就注明出处。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大专《水文地质学》(01542)复习资料"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